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西宁大通:两个贫困小山村的大变化

2016年12月07日 09:46   来源:西宁晚报   

  本报讯(记者 荣丽君)印象中的冬季农村是寂静的。12月6日,当记者走进大通县景阳镇泉头村和小寺村两个贫困村时,发现小山村的冬季是生机勃勃的。村广场上聚集着打工回乡的人,他们面露喜悦谈论着村里的新变化,说着谁家今年的“光阴”不错;自己的庄稼地明年要流转出去用于养鸡、养羊;贫困户蔡存英一边手里和着面,一边筹谋着如何装修新家;算完一年收入的庄稼人将小车开进了家门……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都在述说着贫困村的变化。

  合作社让农民土里刨金

  泉头村位于景阳镇西南部,这个在老一辈人口中风水很好的村子,曾走出了不少“读书郎”,但这些走出大山的“后生们”却很少有人再回来。因为偏远的地理位置,让村里发展受限,成为一个贫困村。村里仅光棍汉就有51位,村里的老人们说:“哎,太穷了,外村的姑娘们都待不住呀!”

  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谁不愿意让家乡富饶起来?谁不想自己的腰杆硬起来?村民们请回的“后生”村主任顾军林和村委两委班子经讨论决定,“脱贫就要在产业上下功夫”,于是,村里一个个农村合作社建起来了,有种葱的、有养鸡的,还有养野鸡的……每一个合作社都给农民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生活对于27岁的蔡文田来说,就是“磨难”,家里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幼子,家庭经济的重担原本就压得他有些透不过气来,可谁料到,艰难的事还是接踵而来,父母亲和自己先后因意外伤了腿脚,失去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幼子又遭遇一场车祸下颌受损。27岁的小伙子几乎要被生活击垮。为了帮助蔡文田一家,村里动员他的姐夫投资开设养殖野鸡的合作社,并主动帮助他们找销路。如今合作社开起来了,看着1000多只野鸡在家门前流转的两处空地里不停飞扑着,蔡文田的老母亲说:“鸡场开的时间不长,我们还没有赚到什么钱,可是我看这养野鸡绝对差不了,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

  来到村头的泉头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听说,这个合作社不仅养鸡还种植大葱。记者刚进屋就看到一位村里的大哥正在结算自己的工资,他说:“一个月时间,我和媳妇两个人在地里帮着收葱,一共能收到8000元的工资。”合作社负责人王晓芸告诉记者,一年合作社仅工资一项就支出20万元,这位爽快、利落的女子说:“这几年,我带着村民们种娃娃菜、种大葱、种当归,就是要在土地里刨出金子来。一个人富算啥本事,带着整个村一起富才是能耐。”

  军民结对帮扶村庄要变样

  走进小寺村,村里正忙着整理资料,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精准扶贫验收工作,村书记陈延德有些骄傲地说:“今年忙活了一年,村里终于可以摘掉贫困的帽子了。”说起今年的新变化,村民们打心底里感谢青海省武警总队,正是军民的这次“联手”,让村里喜事连连。

  贫困户童春梅高兴的是,前不久她刚从村里的大通德源农牧有限公司分到了832元钱,这是资产收益金和青海省武警总队给贫困户在合作社投入的资金分红收益。她说:“今年青海省武警总队来我们村扶贫后,给每户贫困户帮扶2万元,并将这笔资金和我们商量后投入到大通德源农牧有限公司,每年我们就有了固定的分红。部队前不久还组织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体验,带着大夫来村里发药。听说,部队还要帮着我们改善村里的条件,我们真是太感动了。”

  村书记陈延德为了让村里脱贫,今年放弃了自己的建筑生意,一心扑在了精准扶贫的事上,从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到带动村合作社项目选定,再到劳动技能培训……村里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他都熟记在心里。家里人埋怨他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可他说“谁叫我是党员呢,党员不冲锋不带头怎么能行!”

  采访手记:走在两个贫困村里,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村民们精神面貌的转变,昔日“等、靠、要”的被动观念已经转变,村民们都在积极寻找着“让日子越过越好”的各种途径。这种观念的转变,得益于村两委班子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得益于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很多村民不满足仅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还期盼着村里面貌的改善。他们主动清扫乡村道路、主动参与村广场建设、主动询问“美丽乡村”申请进度,他们说:“我们村里好了,我们脸上也有光,就连说个外村的媳妇,我们腰杆也能更硬气一些。”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