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将门布衣”许光:比农民还像农民

2016年12月07日 08:45   来源:光明日报   王胜昔 丁艳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1994年至2013年间,人们时常会在河南新县的小潢河边,看到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在散步。一身干净的军装,一双解放牌球鞋,手里拿着一把有些破旧的黑色雨伞,下雨时撑开遮雨,晴天时当作拐杖。他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被誉为“将门布衣”的许光。

  忠孝两全投身家乡建设

  1948年,19岁的许光在父亲战友、时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的帮助下与父相见。怀着参军入伍的愿望,许光开始进入军校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毕业后,在北海舰队服役期间,许光先后6次立功受奖。

  1965年6月,因事务繁忙分身无术,又放心不下年迈的母亲,许世友将军决定让儿子许光回乡替自己行孝。就这样,许光从繁华的滨海城市青岛调回大别山深处的新县人武部任普通参谋。从此以后,他上班时兢兢业业地为地方工作,下班后悉心地照顾奶奶。半年后,老人临终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南沿海视察海防、指挥备战,没有时间回老家,又是许光替父亲给奶奶送终。

  完成父亲的嘱托后,许光曾有多次重返部队的机会。但家乡人民在战争年代牺牲了大半,众多烈士遗属的生活一直牵动着他的心。他也想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尽一份力,于是他选择了留在家乡,投身家乡建设。

  “许光同志为家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通话’和‘通电’方面,改变了新县‘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根烟的工夫逛全城’的境况,为新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了功劳。”新县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说。

  两袖清风一生简朴

  别人搬家都是越搬越大,越搬越漂亮。但对许光来说,却刚好相反。许光的一生搬了几次家,却越搬越差。

  1982年,许光从人武部转业到新县人大,住房面积不增反减。他甚至还向人武部打了张借条,临时借用了两张木板床、一把靠椅和一个茶几。后来,县里条件有所改善,就将较宽敞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

  又过了不到两年,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房时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开始带着家人租房住,把地皮无偿让给了新县人大。

  许光生前居住的公寓房只有60多平方米。房内墙壁泛黄,裂痕斑驳,陈列着20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木床,一根看不清颜色的绳子下吊着昏黄的灯泡。

  不搞特殊与民同甘共苦

  20世纪60年代末,许光工作的人武部下乡驻队。驻队期间,许光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对同行工作人员提出“三俭”要求——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

  不和别人比职位的高低、不比汽车、不比房子、不贪钱财、不骗孩子,是许光一生信奉的“五不原则”。

  “许主任退休以后把自己仅有的工资和衣物都捐给了贫困户。”新县人大老干部科科长蓝志刚觉得,许光身为一个县级干部,“比农民还像农民。”

  2012年,许光体检时被查出肺部有阴影。在家人的劝说下,许光来到武汉一家医院,却拒绝享受国家补助,拒绝条件较好的病房。因为担心医疗待遇超标,他提出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组织添麻烦的“三不”原则。

  仅住院20天,得知自己患肺癌的实情后,许光坚决拒绝了治疗,不让医院为他再“浪费”钱,要回到他热爱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身边。

  许光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有力的践行者。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不竭的道德力量,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这是许光对将门精神的最好传承。(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 艳)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