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是农民不懂感恩,还是干部不懂群众?

2016年11月09日 09:43   来源:农民日报   

  施维

  扶贫,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说了才算数。在这个问题上,干部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这不是虚话套话。如果心里把农民定位成“扁石头”要扶起来,“稀泥巴”得糊上墙,带着这样的认知去做扶贫,那是很难真正走进农民的心里的,再怎么努力工作成效也往往不佳。

  下乡调研扶贫,交流研讨中,既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协力推进脱贫攻坚的有益思考和建议,有时候也会听到基层干部们的一些牢骚。有一种观点比较突出,大意就是政府给贫困群众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有些农民却并不买账,不仅不感恩、不自强,甚至出现了“我是穷人我怕谁”的问题。

  这样的声音最近似乎在进一步放大。日前一名干部所写关于扶贫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文章举了一个例子:某乡有位分散搬迁安置的贫困户,根据安置政策,贫困户自己平整地基,政府给予平地基的补助。待他平整好地基之后,政府花十万元左右把房子建好送给他,不再需要他花钱;结果在平地基过程中,因他自己施工不当,地基培坎裂了缝,导致平地基的费用超过了补助资金。他“理直气壮”地到乡政府反复大闹,要政府给他“赔”钱。理由是政府要他脱贫,要他修屋,才会有地基问题出现。

  文章认为,“这个贫困户完全对党的好政策没有一丁点感恩心理,对政府给他家的大力帮助没有一丁点好歹的鉴别。”至此,文章提出,“要教育民众,引导民众,要自强,要感恩,要知好歹。”

  这篇文章,有人支持有人反驳。所谓“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引导民众自强是必须的。但以上问题究竟是群众的教育没有跟上,还是干部的心态没有摆正?是农民不懂得感恩,还是干部不懂得群众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应该说,我们身边有时候确实会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有个别群众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腾”。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阶层、任何职业、任何群体中,都会存在,不独是农民或者贫困户。从数量上来看,也是极少数。总体上,中国的农民是最具有感恩精神的,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尤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农民们更是实实在在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变迁、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也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期待,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由衷欢迎、深深感恩。若因为个别事例、个别人的行为,就说农民不懂得感恩,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客观上,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少数贫困户脱贫主动性不强的问题,甚至有时候对于扶贫干部的帮扶措施不配合。但是,在指责他们之前,我们的干部们是不是应该先站在农民的立场好好想想,我们有些所谓帮扶方式,农民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适合、真的满意?他们的小情绪、小意见、小牢骚,究竟是因为其素质觉悟不高,还是我们一开始就居高临下,对农民的个体需要、个体表达不够尊重呢?

  我也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推进异地扶贫搬迁,把贫困户从交通不便的地方搬到交通便利的地区,政府免费给盖房子,然后做好技能培训,帮助其外出务工、脱贫发展。这肯定是好事。但是有的贫困户并不乐意,原来居住的地方虽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但是土地资源肥沃,“插根棍就能发芽”,再穷也不会饿肚子。搬下来之后,张嘴就要花钱,钱从哪里来?有的人六七十岁了,斗大字不认识几个,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什么教育培训、外出务工都已经很难适应了。因此搬下来不久后,就有农民又再度要回到山上,可是山上的房子已经被拆了,于是这个农民就天天找政府“闹”,这种情况你说孰是孰非?

  人本扶贫和科学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有的地方把精准扶贫简单理解为只是建档立卡,虽然贫困户是有效识别了,但是在帮扶措施上,却并没有做好“精准帮扶”、科学帮扶。有的地方搞“一刀切”,东家干啥西家也干啥,没有综合考虑困难群众家庭条件、技能水平、发展意愿等因素;有的一味追求“短平快”,为了完成任务、尽快脱钩,只顾农民当前能否迅速脱贫达到上级验收标准,而忽视其长远的发展;还有些地方,以前搞的一些扶贫项目没研究市场,要农民种这个、种那个,结果让农民损失惨重,现在农民说啥也不敢再弄;还有些地方在工作中,扶贫资金使用照顾情绪、平摊均分,也导致部分群众觉得吃了亏……凡此种种,就容易出现“干部出力不少,感觉却不讨好”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扶贫,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说了才算数。在这个问题上,干部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这不是虚话套话。若因为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指责农民不感恩、说要教育农民,这正说明我们有些干部在工作中有些心浮气躁,在对待农民态度上有些居高临下。多从农民的角度想问题,理性地看待他们的某些不配合、不认可、不积极,这是关系到我们的党员、干部用什么态度和方式对待农民。如果心里把农民定位成“扁石头”要扶起来,“稀泥巴”得糊上墙,带着这样的认知去做扶贫,那是很难真正走进农民的心里的,再怎么努力工作成效也往往不佳。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在一些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很多工作推进起来就更加艰巨,这多亏了基层干部的艰苦努力和辛劳付出。他们的处境应该得到重视,他们的牢骚我们也需要理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些事情,不能瞎急,工作还是要一步步做,耐心点、仔细些,多和群众加深交流沟通,多从他们的处境出发进行帮扶,很多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另外,有些地方的上级党委和政府,也要科学地制定扶贫政策,调整脱贫规划,完善扶贫干部的考核办法和机制,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既要避免瞎指挥,也要防止乱弹琴。为基层扶贫干部们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广阔的干事创业的平台。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