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吕志忠和他的“志忠小卖部”。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苑玉虹 咸文静 摄
村民们在学习交流养殖八眉猪知识。
整洁明亮的客厅。
本报记者 苑玉虹
11月30日,记者再次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一片全新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一排排红顶白墙的瓦房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新房里,不时传来电锯的响声,那是村民们正在装修新房,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挂在他们脸上。村口10间崭新的商铺一溜排开,“志忠小卖部”里,吕志忠正在往柜台里摆放商品。一旁的村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拉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
从大山深处到平川,从几十年的土房到新房,从种地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交通难、娶亲难到现在一切都有改善,班彦新村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昔日的穷山村焕发出了新农村的新风貌。
贫困村民迁新居
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访新村,问民生,话脱贫。沉寂的土族村庄沸腾起来,乡亲们说,建好新居开好头,脱贫致富不用愁,好日子更有盼头。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直到今天,班彦新村的村民们还沉浸在习近平总书记来访的喜悦中。总书记详细了解新村建设方案、察看新居面积、结构、建筑质量,同监理新居建设的村民们交流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班彦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浅山地区。易地搬迁成为祖祖辈辈困守于此的农民摆脱贫困的新希望。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后,班彦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并被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11月初,班彦村98户村民告别了大山,搬进了新居,还有31户新房的装修也已接近尾声。
59岁的贫困户吕志坚和大儿子吕曾福十天前搬进了新家,从来没住过新房的父子俩为怎么装修新房犯了难。
“拿到钥匙后,我就让娃娃挨家挨户先去看看,看人家装好了我们再装。村子里的人都说现在流行打柜子,这不,我们也在三个房子里打了柜子,确实是好看呐。” 吕志坚笑呵呵地指着床头上的柜子对记者说。
“现在不像在山上,房子这么新,东西堆得多了自己也看不下去,我在院子里挖了个地窖,把洋芋放进去,东西也收拾整齐了放在院子角上。整整齐齐的心里舒坦。”吕曾福接过了父亲的话头说。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吕长录家崭新平整的白色瓷砖和干净整洁的布艺沙发上,烤箱上的茶壶“滋滋”地冒着热气,房间里一片温馨。
吕长录是新村异地搬迁项目集中安置中带头签字的人。说起新村建设,起初吕长录还有些顾虑:修建的新房子国家补助多少?自己还要出多少?退耕还林的地给我们如何补偿?不久后,这些顾虑就完全被打消了:村民搬迁到班彦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可享受8万元住房补贴款,村民自己仅需出4000元就能住上新房子,此外,退耕还林的地可获得每亩每年120元生态补偿。有了这些答案,吕长录终于放宽了心。
走进柳青云家时,她正忙着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提起搬到山下的新生活,柳青云的脸上笑开了花。“我们搬下来也就十来天,家里还没收拾干净,住在这么亮堂的房子里,能不高兴吗?”提起今后的打算,她笑着告诉记者,家里孩子多,等再打几年工凑点钱,就再盖一层房子。
幸福生活新气象
虽然搬进新家不到一个月,但班彦新村的村民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发生了变化。新房屋、新道路、新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这种转变,这些祖祖辈辈居住大山深处的人的生活习惯和细节也在悄悄改变。
“老阿奶,天气冷了,这两天腰疼了、不舒坦了就到卫生室买点药去,顺便买点感冒药回来。”记者来到吕加木全家时,听见他对老伴儿包强生花说。
搬进了新村,别的不说,看病方便让吕加木全深有感触。
去年夏天的一天中午,老伴儿包强生花在山上采石头时,被落石砸到了盆骨,动弹不得。得到消息的吕加木全和几个村民一起,用担架将包强生花抬下了山,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让他们走了将近三个小时才到山下,包强生花被送进平安区人民医院时,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村子里的人生病,都是被人背着或牲畜驮着下山,到镇上打针、吃药,路上起码要走一个多小时,要是遇上个大病、重病,根本来不及往医院送啊。现在卫生室就在家门口,离镇上的卫生院也就3公里,看病方便多了。” 吕加木全笑着说。
原来的班彦村,八个社零散分布在山梁沟坡间,平均海拔在2600米左右,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其中五、六社的 129 户484 人住在山头,贫困率高达56%。种地难、吃水难、交通难、上学难、就医难,再加上娶亲难,村民们生活中全是“难心事”。
“我们搬下来后,大孙子就在五十镇中心小学读书,小孙子5岁了,山上没有幼儿园,家里人还发愁呢,这下好了,搬到新村,娃娃可以去五十镇上幼儿园,幼儿园有校车接送,方便得很啊。”带着小孙子在门口玩耍的吕志发笑呵呵地说。
班彦旧村山路崎岖,从山上到山下,至少要走6公里凹凸不平的山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山路不好走,出趟门不容易,尤其碰上个雨雪天气,一连几天出不了门。”村民吕尕尕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搬进新村,上学、看病、走路都方便了,我们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吕福元儿一家人刚搬进新房没多久,原来一家四口住在山上时,虽然房子大,但年久失修,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盖起几间新房子。“家里困难,只能简单装修一下,原来的家具都坏了,就专门去县上买了几样,新生活就得有个新气象啊!”对于今后的生活,住进了新房的吕福元儿充满了信心。“新村水电路都方便,出门打工更方便,明年我去打工,老伴儿在家养猪,收入肯定比今年好!”
班彦村党委书记李成英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始破土动工,截止到目前,新村自来水、供电、排污管网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已建成使用,幸福院、环卫设施、体育健身等器材和设备已全部配备到位。
致富路上展宏图
乔迁新居是人生大喜事,但对于新生活来说,只是开头。
去年,班彦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00多元,距离脱贫目标还有差距,但是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的关怀和勉励,让村民们深受鼓舞,脱贫致富的信心倍增。
毋庸置疑。搬进新村,不仅仅是搬出“穷窝”,更重要的是让搬迁农户在有所居的基础上增加收入。
按照我省相关扶贫政策,农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获得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班彦村在征求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将这笔资金集中使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循着这一思路,村子里摸索并讨论以“公司+农户(养殖能人)”的模式发展八眉猪养殖。在班彦新村,近2公顷的养殖小区建设接近尾声,相信用不了多久,村民们就能在家门口发展养殖业。
“搬新家后,政府给我们建了个猪圈,听说还要免费送猪仔送饲料,等着把猪养大,还有公司收购,不愁卖不上钱,这让我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了更大信心。”村民吕金宝高兴地说。
在规划的后续产业发展中,根据县上有关政策,将充分利用原居住地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生态补偿收入,成立特色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利用在25°以下的坡耕地种植燕麦、饲草、中药材及地膜洋芋、地膜蚕豆等经济作物,并利用山地种植饲草发展牛羊养殖。
得知种地的农户每亩可获得三农补贴100元,退耕还林的可获得每亩每年120元生态补偿这一消息,村民吕李长花乐开了花。她说:“山上的地要继续种小麦、油菜、蚕豆,硬化路就要打通了,上下山也方便。”
来到“志忠小卖部”,明亮的玻璃柜台里,糖果、饼干、方便面、烟酒、文具、卷纸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吕志忠正在打扫卫生。“山上的家和小卖部一起搬下来了,定做的柜台今天刚送来,这儿离镇上近,批发东西不用跑远路,很方便。”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吕志忠抹了把头上的汗,“一间铺面有点小了,打算再租一间,扩大规模,早日脱贫。”
“为了使每户有一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增加劳务收入,班彦新村已有150人参加了挖掘机、电焊、烹饪等短期劳动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123人;发放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2.9万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五十镇党委书记殷万安告诉记者。
新房子,新产业,新生活。对新生活的渴盼和激情,写在了班彦新村每一位搬迁户的脸上。
他们沉浸在对未来好日子的憧憬之中。幸福,如花儿一样,在大伙儿的心里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