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莽苍的群山沿着地平线逶迤而去,山脚下的田野村庄向着远方伸展。11月1日,鼎龙乡灵山村贫困户王应顺正忙着收割晚稻。见到“不请自来”的记者,他撂下活,热情地招呼大家到他家里喝茶。
“政府已经帮了大忙。脱贫致富关键得靠贫困户自己呀!”一群群鸡鸭争相抢食,一头头小猪栏舍里打盹,屋顶还安装了光伏发电,尝到了参与产业发展甜头的王应顺实诚地说。王应顺努力脱贫的故事,正是兴国不断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的有力印证。
这几天,在兴国绿色的田间地头、紧张的办公场所、热闹的街头巷尾采访,记者感受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位后,什么叫作以上率下,什么叫作重新补课,什么叫作日新月异。这里上下一心,热情饱满。如今,兴国再次掀起精准扶贫新高潮。
夯实基础,“不细不精”变“了如指掌”
走进高兴镇老营盘村精准扶贫工作室,墙上、桌上将村里贫困情况、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和机制等信息展示得淋漓尽致,资料规范管理,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已脱贫、未脱贫情况清清楚楚。
这一新面貌新变化缘于今年8月县里的精准扶贫调研。调研中发现,乡村两级存在贫困户信息不详细,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很快,兴国决定从抓牢抓实抓细基础工作开始,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全面实施“六个一”样板工程(即一间精准扶贫工作室、一幅精准脱贫作战图、一张精准扶贫工作卡、一个精准扶贫档案袋、一组精准帮扶措施、一套精准帮扶机制),把帮扶对象的意愿细化为产业、搬迁、教育、就业、保障、金融扶贫6大类42项,在扶贫措施上“精准把脉、对症下药”,采取“产业+”“就业+”“健康+”“保障+”等综合施策模式,为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定做一组帮扶措施,并完善规范内业资料,做精、做细、做新精准扶贫内页资料,为抓好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全县304个村的贫困户信息都一目了然。
降低门槛,“贫困户”变身“小老板”
这几天,县里决定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奖扶项目和标准进行补充调整的消息传开了。按照新办法,贫困户饲养鸡、鸭奖补基数已由原100羽调整为年出笼50羽,补助20元/羽。这可乐坏了埠头乡桐溪村贫困户黎连荣。
“之前为达到100羽的奖补基数标准,我是咬牙四处借钱。现在不需要借钱,还有补贴。这样的政策真激励人。” 黎连荣说。
同样,听到种植蔬菜0.5亩以上就有补助后,长冈乡园塘村岐岭组村民钟定桂当即决定明年继续扩大规模至一亩以上,争当“小老板”,多种些蔬菜到集市上出售。
通过降低门槛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道路上来的新思路带来了新变化。如今,资金足了,积极性高了,脱贫致富的决心也更大了。小规模种养到更大规模的种养已经成为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实现路径。
在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模式推进产业扶贫的基础上,兴国未雨绸缪出台了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各乡镇各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及贫困户实际情况,因地因人规范产业发展,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政府打好服务品牌,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对种养业进行农业保险等,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压实责任,“到此一游”变“到岗到心”
兴国着实加大帮扶力度,实行“县领导挂点乡、单位帮扶村、每个贫困村下派一名第一书记、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帮扶机制,全县统一下派304名村“第一书记”,单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要求单位帮扶贫困村、干部帮扶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从而建立起人人都有扶贫对象、个个都有扶贫责任的大扶贫格局。
为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兴国最近还制定了《兴国县扶贫帮扶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兴国县精准扶贫工作问责实施细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帮扶政策落实、管理考核、监督问效、脱贫退出四本台账,明确了精准识别、干部帮扶、扶贫成效、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的问责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帮扶干部的管理。帮扶干部更是人手一册《精准扶贫工作应知应会》。如今,责任实了,各级帮扶干部“走读”少了,到岗到位抓扶贫成了常态。全县26支工作队、304个工作组、4556名帮扶干部奋战在精准扶贫工作一线,形成人人谈扶贫,人人甘愿奉献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 唐 燕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