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是国家吕梁扶贫片区贫困县之一,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也很突出,因此,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今年,清涧县在组织领导、工作措施、人力财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84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30432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精准发力,精准措施,完善精准帮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形成攻坚合力,全面打响这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识别“知穷底”
据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统计,目前清涧县确定贫困人口规模11688户30432人。该县本着把问题找准、原因找深、思路找对、措施落细的思路,按照科学精准分类,遵循“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什么”的要求,把贫困户的底子摸清楚。2016年,该县“五个一批”覆盖9346户贫困户,25292贫困人口。
同时,该县强化扶贫领导力量和统一规划工作,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等“六个一批”专项工作组,为84个贫困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派遣4190名干部完成了对11688户贫困户“一帮一”的结对帮扶工作,脱贫攻坚力量大大增强。并精准绘制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制定脱贫攻坚政策,印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清涧县产业扶贫管理办法》、《清涧县精准扶贫贴息贷款实施方案》等配套方案,使精准脱贫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优化产业结构“脱穷帽”
产业是脱贫之基。清涧县为了破解发展瓶颈、补齐产业短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红枣产业和文化旅游大县,绿色散养和现代农业强县,石材加工和粉条生产名县”目标,按照“做大做优清涧红枣和文化旅游产业,做精做强绿色养殖和现代农业,做细做实石材粉条和苹果核桃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技术驱动”转变、绿色产业由“低端资源依赖型”向“高附加值多元化”转变。
该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县开发办负责人介绍:“年内投入2214.4万元,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5536户贫困户,按照每户不超5000元的标准,集中力量扶持东部黄河沿岸贫困村重点发展有机红枣、文化旅游产业和板蓝根、小杂粮种植,西部242国道沿线贫困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苹果核桃和畜禽养殖。”
在宽州镇刘家川村,由清涧县绿色农林开发专业合作社承包流转的2100亩苹果基地成为了当地贫困户脱贫的“顺风车”。“目前,全村已经有89户农民加入到苹果基地建设中,其中贫困户有36户。该合作社负责人刘世强告诉笔者。
在文化旅游方面,该县依托黄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地理历史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高家洼北国风光景区、王家堡路遥纪念馆、王宿里民俗文化村、赵家畔黄河太极湾、辛庄商代建筑遗址、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鱼儿峁水利风景区串成的东西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果蔬采摘、土地劳作、商业贸易等服务业。同时,全力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用贷款等支持。并力争将84个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光伏扶贫项目。
截至目前,2016年中省第一批扶贫资金安排产业扶贫项目2000万元以已全部到户兑现。2016年产业扶贫项目涉及14个镇(便民服务中心)551个村7605户贫困户。种植业投入资金1289.2万元,扶持贫困户4214户。养殖业投入资金1217.3万元,扶持贫困户3439户。中药材投入资金44.2万元,扶持贫困户325户。
实施异地搬迁“挪穷窝”
“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在清涧县黄河、无定河沿岸,有很多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这些村庄的移民搬迁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今年初,清涧县就确定了全县“十三五”易地搬迁总任务,吹响了移民搬迁的集结号。“十三五”易地搬迁总任务为3441户10231人,确保到2020年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2016年,该县移民搬迁总规模为937户2789人。按照这一任务,清涧县确定四个集中安置点安置一批;进城入镇安置一批;中心村安置一批,就近分散安置一批。目前康家湾、王家湾、下七里湾、瓦窑沟四个安置点均已开工建设,共可安置贫困户172户。进城入镇计划安置贫困户226户。中心村计划安置贫困户和地灾户116户,在建70户,就近分散计划安置贫困户78户,在建49户。其他同步搬迁在建156户。
清涧县今年安排的安置点全部坚持三靠近(靠近城镇、园区、中心村)、四避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生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四达到(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增收有保障、房产能升值)的原则,结合清涧县人文特色,兼顾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保障房去库存,四个集中安置点(康家湾、王家湾、下七里湾、瓦窑沟)均依托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和靠近城镇,便于搬迁户发展治富、脱贫奔小康。对不愿搬离本土的78户扶贫户及70户地灾户选择就近安置。
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在石咀驿镇康家湾村调研移民搬迁安置点时提出:要将移民搬迁点建成陕北民居移民搬迁典范,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既是移民搬迁项目,又要做成文化旅游支点.让更多的困难家庭实现“住房梦”。
创新发展模式稳增长
没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就没有脱贫致富的保障。清涧县是典型的土石山区资源匮乏型农业县,发展适合的产业还要有优良的运行模式作保证。为此,清涧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扶持性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性发展模式。
该县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今年计划安排3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县上出台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支持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核桃、中药材、蘑菇、养猪、养牛等产业。目前,全县发展两种模式,分别是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和企业直接为贫困户发放实物模式。
清涧县折家坪镇成立专业合作社24个,将642户贫困户的补助到户扶贫资金375万元入股到合作社,贫困户年底从合作社分红,建立了长效脱贫机制;下廿里铺镇通过清涧县高升养猪专业合作社,为梨家湾村39户贫困户每户修建标准化猪圈1个,发放猪仔5头,养猪195头。贫困户把猪仔育肥后,合作社按照不低于市场价回收,预计到年底,每户贫困户增收3500元;石咀驿镇通过康家美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现户企联营的方式发展生猪养殖业,进行生猪散养养殖。康家湾村17户贫困户入股企业,由企业统一购买生猪、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销售,形成“统购统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既解决贫困户的缺劳、缺技问题,又保证经济收入稳定增收,达到脱贫不返贫的效果。
改善基础设施“脱贫境”
清涧县强力推进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建设:绥延高速公路2016年开工建设,242国道县城过境线2016年建成通车,引黄供水工程2016年建成通水,县城中心停车场2016上半年建成投用。完成164公里县乡公路、156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饮水工程133处。
据了解,该县今年为55个贫困村安排251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7245.2万元。修生产路345.5公里,硬化道路38.7公里,新建安全饮水7处,维修6处,平整农田、填沟造田1380亩,新建、维修村委会阵地22处,村文化活动室12处;村卫生室14处,修文化广场27处,信号塔5座,光网改造接入17个村。目前,完成项目84个,开工项目47个,完成投资4177.38。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后劲。年初,清涧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达17个部门完成5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各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该县选派的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为包扶村争取项目,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县政法委第一书记马新联系榆林信辉高新有限公司,为安家畔村捐赠电脑2台,一体机1台,并争取文化广场、饮水工程、村组路硬化、太阳能路灯项目;县审计局第一书记惠文龙为下张家山村争取修路、打坝、帮畔、村委会阵地建设。县委办第一书记郝富刚为刘家湾村争取修桥、饮水、入户道路硬化项目……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