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第一书记阴若珂:
脱贫先要树信心
阴若珂
省人社厅行政审批办副主任,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语录
第一书记能力再强,也不能把村中的事务全部包揽,扶贫工作的持续,还需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成长起来。我不仅要为村民和干部树立脱贫的信心,还要为大里村带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子。
-海南日报记者 李磊
中午时分,定安县富文镇大里村第一书记阴若珂照例前往村里的养猪合作社,查看生猪的长势。这个养猪合作社,是大里村26名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的方式成立的。
从不考虑如何去脱贫,到主动加入合作社要脱贫,一年多来,大里村的贫困户们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
相比让贫困户从“等脱贫”变为“要脱贫”,阴若珂想得更长远:要带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即使村里没有了“第一书记”,这场脱贫攻坚战也依旧能够继续下去。
开展培训改变村民思维
“我说要给他找工作,那贫困户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怕干不好。”至今,阴若珂还记得刚进村时与贫困户的那次谈话。
这个位于定安县腹地的小村庄,有贫困户78户、322人,贫困户人均水旱田仅为0.6亩。村中土地无法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
阴若珂曾试着给贫困户送猪苗,但猪苗刚送出,村民转手就将猪苗卖了钱。回想起刚进村时的情形,阴若珂感到,扶贫最大的阻力不是土地的稀缺,而是村民和村干部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工作首先要改变村民和干部的思想,为他们树立信心!
利用自己在人社系统工作的资源,阴若珂在富文镇举办了4期创业培训班,覆盖富文镇3个村。在创业培训班上,阴若珂举了很多通过村庄创业成功脱贫的例子,提出不能固守现有思维,一定要抛开土地制约,发展养殖产业。同时,他也提出了在村中建立养猪合作社,通过村里养殖能人来经营,确保盈利的想法。
引导村中能手领村民脱贫
村里33岁的生猪养殖户冯圣敏,也参加了创业培训班。刚进村时,阴若珂也找他谈了办养猪合作社的事,但他担心风险,一口回绝了。
培训班刚结束,冯圣敏就主动找到了阴若珂,“既然别人都能干好,我相信阴书记,他说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
在省人社厅的支持下,村里26名贫困户得到了专拨帮扶资金10万元。这26户贫困户依靠这笔扶贫专项资金,组建了一个养猪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由冯圣敏经营,贫困户凭借股金进行分红。
现代化的养猪合作社办起来了,看着猪栏内的生猪一天天长大,母猪一窝窝地产下猪仔,贫困户的心也踏实起来:“跟着阴书记干,不会亏本。”
紧接着,阴若珂又接到了村民的诉求,希望能够发展黑山羊养殖。于是,在村里一个养殖能手的带领下,由村里29户贫困户入股的黑山羊养殖合作社也组建了起来。
培养本地干部 盼持续发展
上个月,将养猪合作社办得风生水起的冯圣敏提出了入党申请,阴若珂联系了富文镇的组织委员,将冯圣敏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
“农村基层党组织太需要这样的致富能人了,村里的党员老龄化严重,缺乏这样强有力的带头人。”阴若珂十分看好这个年轻人。
除了冯圣敏,今年新当选的村“两委”干部也成了阴若珂重点培养的对象。
几个月前,阴若珂还带着村“两委”班子,到临近经济发达的乡镇学习。学习过程中,这些村干部学习了先进乡镇村庄里扶贫工作、产业发展、村务治理的经验。
更可喜的是,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当阴若珂从县里争取了460多万元,准备修建6.6公里环村路和生产路时,村干部和党员们都优先让出自家的土地和房屋配合修路。
“第一书记能力再强,也不能把村中的事务全部包揽,扶贫工作的持续,还需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成长起来。”在阴若珂的心里,他这个第一书记如今最重要的工作,是为大里村带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子,“那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定城11月15日电)
采访札记
持续脱贫还需依靠本地干部
-海南日报记者 李磊
“扶贫工作最终要依靠这些土生土长的干部带动,因此他们的能力至关重要。”这是采访中,阴若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走在大里村里,当地干部并没有把阴若珂当做“上面派来的干部”,田间地头、村委会会议室里,他们走在一起谈笑风生,聊着村里的大事小事。阴若珂认为,虽然第一书记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视野,以及引进资源的优势,但要想做好村里的工作,毕竟不如这些在村里和村民朝夕相处的当地村干部,而且第一书记毕竟也有任期,一旦调离,扶贫项目如何持续开展下去也成为问题。
因此,在阴若珂的心里,就需要为村里留下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班子,让他们拥有扶贫工作的先进理念,让他们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