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沈丘生机无限
扶贫加工车间设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就地脱贫
蓬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让贫困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许甘露(右一)到沈丘调研扶贫工作
拱棚里孕育致富希望
标准化槐山羊养殖扶贫基地
郁郁葱葱的槐山药种植扶贫基地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受欢迎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沈丘县2015年年底还有贫困村100个,贫困户20416户,贫困人口67040人。如何真正实现脱贫?“既要把百姓‘扶’起来,还要让百姓持续‘富’下去,更要让家园‘美’起来。”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认为。
按照建档立卡的信息,沈丘县针对每一村、每一户不同情况,精准施策,采取干部驻村、基础推动、产业带动、金融扶贫、社会帮扶等形式,从“漫灌扶贫”到“滴灌扶贫”,奋力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落后村庄华丽蝶变。
1
全员覆盖,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虽然身体残疾,但在这里通过培训学会做面点,用自己的双手挣钱,每个月能拿到差不多5000块钱,在这里上班我感到很满意。”今年25岁的王君朝说。
王君朝在沈丘县北城办事处的四季阳光生态园上班,这里除了是集餐饮、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沈丘县残疾人扶贫基地。
王君朝告诉记者,他出生时右腿患先天性良性肿瘤,因为切除不彻底导致行走不便,被评定为二级残疾,只能从事轻体力劳动,外出打工四处碰壁。扶贫基地建立以后,经人介绍来到这里学习面点制作,如今不仅自食其力,还能挣钱养家。
“我们基地依托餐饮、无公害种植养殖等项目,根据不同残疾人的自身条件,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共有52名残疾人在生态园上班。”四季阳光生态园负责人窦全云向记者介绍,平时基地会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去年,基地残疾人职工年人均纯收入达9120元,真正达到了精准扶贫的效果。
目前,该县共有类似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多处。沈丘县委、县政府将他们的运作模式树立为样板,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在全县推行“企业(基地)+残联+基层党组织+残疾人”模式,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吸纳残疾人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
2
产业扶贫,脱贫攻坚的“定位器”
董玉金今年62岁,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原本应是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因老伴常年卧病在床,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生活压力。儿子为家庭谋生计,在外务工多年,仍是难以摆脱一贫如洗的境况。
“那时家里是一筹莫展,感觉苦日子望不到头。”董玉金说,“前年在县里和村里的扶持下,家里建起了2座蔬菜大棚,儿子也不再出去打工,和儿媳妇全力投入到大棚蔬菜种植中。当年,俺家的2座蔬菜大棚纯收入就达到1.7万元。”说到这里,董玉金满是高兴与感激:“现在日子不愁了,这两年效益也不错,基本实现了脱贫。”
董玉金一家只是沈丘县产业扶贫中的受益者之一。近几年,该县通过大力发展以槐山羊、肉牛、奶牛、生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槐山药、大棚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县发展槐山羊等养殖专业生产合作社428个,规模化养殖场438家,带动贫困户5100户;发展槐山药专业种植合作社38个,中药材种植大户36户,带动贫困户1200户。
“我们把产业发展当作扶贫开发的核心与‘定位器’,全县整体脱贫的基本支撑。”沈丘县县长刘国庆说。该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较快,已入驻130多家企业,吸纳农民工4.7万人,其中大多是贫困群众,在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乡镇特色产业园建设,如刘湾镇永盛服饰公司,去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吸纳邻近群众900多人,月人均工资3800元左右,起到了良好的脱贫效果。
就近就业惠及百姓,可那些离工业园区比较远的村子怎么办?如何享受工业园区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沈丘县鼓励当地企业与贫困村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在全县贫困村建立了74个扶贫加工车间,吸纳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圆了他们的脱贫梦。目前产业集聚区的凯旺电子企业已与石槽集等7个乡镇合作开办电子配件加工子公司,吸纳1000多名工人就近就地就业,月收入2000元以上,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针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有限的特困户,沈丘县紧紧把握国家推广光伏发电的政策机遇,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3亿元,在全县建设295个光伏发电台区,每个台区装机60千瓦,年收益7万多元,可带动特困户20户稳定受益20—25年,每户每年分红不低于3000元。卞路口乡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能带动占全乡贫困户三分之一的409户群众脱贫。据悉,该县一期100个光伏发电台区将在11月底全部建成,先行建设的3处台区已并网发电。
3
金融助力,扶贫中的“四两拨千斤”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一些贫困户想通过种植养殖,或从事商贸经营等项目实现脱贫致富,但苦于手里没资金。沈丘县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用小资金撬动了全县的大扶贫。
家中3口人,父亲高位截瘫,母亲胃部肿瘤……这些情况对于32岁的贫困户王高岭来说,如同乌云压顶一样让他难以翻身。作为莲池镇刘八庄行政村的贫困户,王高岭在村里的帮助下,2015年通过邮政银行小额贷款5万元,购买了50只波杂山羊,通过一年的养殖,增长到100多只,增收2万余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付井镇杨庄村的贫困户杨志勇为了增加收入,从事粉皮加工,但手工劳作产量低、效益差,想要扩大生产规模,手里的资金却远远不够。去哪里筹钱是杨志勇的揪心事儿。“后来听说有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贴息政策,我就赶紧去申请,最后申请到5万元的贷款。我用这些钱买了粉皮机械加工设备,粉皮日加工量由300斤扩大到2000斤,年实现增收3万元。”杨志勇说,“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2014年,沈丘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金,按照放大5倍的原则,贷款额度达到7500万元。贫困群众单笔贷款可达5万元,利率7厘多,由扶贫部门补贴5厘,群众只付很少一部分利息。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到户小额贷款1552笔,累计发放贷款1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552户。
全县发放的贷款目前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小额扶贫贷款路子对头,群众得到了实惠。该县计划将政府风险补偿金提高到2000万元,贷款额度放大到1亿元。同时,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帮助贫困群众靠种植养殖和发展小微企业、服务业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沈丘县还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全县发起了“百企帮百村”活动,参与的民营企业从当初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104家。摩天集团与卢庄村结成帮扶对子,先后投资超亿元,成立2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修村路、架电线、建学校,流转土地搞生态农业,随着一项项脱贫工程在村里陆续建成,卢庄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脱贫攻坚的战鼓在沈丘全县农村咚咚擂响,“美丽家园”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该县实施绿色扶贫,把精准扶贫、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清洁乡村、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让乡村环境天常蓝、树常绿、水常清、地常净。自2013年起实施“美丽乡村清洁家园”活动,从33个试点村到全县各村全面铺开,沙颍河畔吹起乡村清洁风,吹响了向乡村脏、乱、差宣战的号角。
如今,走在沈丘乡村你会发现,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绿色扶贫”不仅让村庄变得清洁秀美,村民举手投足间,也多了些文明时尚。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