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企业+基地+农户 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迎来3.0时代

2016年11月16日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农民正在种植基地劳作。当地把发展马铃薯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取得积极成效。王 纲摄

  家住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的李俊林从来没见过像今年这样的旱情,从种到收没下过雨。

  “要是在十多年前,这样的大旱肯定绝收。”李俊林今年种了15亩马铃薯,尽管比往年大幅减产,但每亩仍然有3000斤的收获,“现在种地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十多年前,李俊林是村里的贫困户。海拔2500多米的红光村尽管距离区上只有40多公里,但要在山路上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那时候种了洋芋蛋也卖不出去,养了羊也没人收。”守着10来亩地,李俊林跟村里大部分人一样,种点小麦当口粮,洋芋只种够自家吃的。

  2000年前后,定西市提出发展“洋芋工程”,安定区在川区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规模化种植马铃薯获得成功,随后向山区推广。“现在看,这是件大好事,但那时候我们不懂,政府真是下了决心。”当时定西山区的大部分农民跟李俊林一样,看不到效益,不敢种。于是乡镇干部到田间地头做工作,让放弃小麦改种洋芋,老百姓把这种推广方法叫“抱牛头”。

  幸亏抱住了“牛头”。2004年,李俊林试种了3亩洋芋,自己想办法拉到离市区不远的内官镇集市去卖,到年底一算,收入比种小麦高出一大截。其实,定西人对洋芋蛋并不陌生,在这片“苦瘠甲于天下”的土地上种植洋芋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遇上年馑,洋芋蛋是定西人的“救命粮”。

  越来越多的定西人开始认可规模化种植洋芋,并逐渐改了口,开始叫洋气的名字“马铃薯”。十来年时间,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500多万吨,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

  从开始“抱牛头”推广到成为全国主产区,这是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的1.0时代。

  定西市委、市政府已经不满足于以规模取胜的马铃薯大市地位,而是瞄准马铃薯产业强市的目标,打造“中国薯都”。从良种繁育体系、精深加工能力、市场流通体系多个领域入手,使定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及薯制品加工基地。

  “以前种的啥品种也说不出名堂,都叫‘老洋芋’。”如今李俊林一口气能说出来七八个马铃薯品种,如数家珍,“我们村适合种陇薯十号,薯形好,产量高。”

  定西市在有条件的贫困村每年选择3.5万户贫困户(包括巩固提高户)实施马铃薯良种“一分田”工程,每户种植马铃薯原种0.1亩,通过逐年自繁自种和周边农户相互串换,使贫困户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持续扩大,拉动贫困户增收,并将此项工作考核结果与全年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挂钩。

  “一斤原种一块四,区上补贴7毛钱,乡上再补贴5毛,我自己只掏2毛钱。”如今在定西推广马铃薯良种,再也不用“抱牛头”了,跟李俊林一样,老百姓心里都有本账,除了良种补贴,地膜、薯窖都能享受政府的补助。

  从卖洋芋到卖种子,这是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的2.0时代。

  国家实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作为“中国薯都”的定西马铃薯产业扶贫也迎来了3.0时代——标准化种植。

  “抓好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靠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定西市农业局副局长刘荣清还有一个身份是马铃薯产业办主任,经常被大家叫“马办主任”。他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立足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定西市引导市内马铃薯生产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贫困户参与模式,开展马铃薯标准化种植。

  安定区的金蛋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红光村有200亩订单种植基地。“从种到收我们全程跟踪服务。”合作社的科技特派员张维汉说。

  李俊林的15亩马铃薯全部与金蛋蛋合作社签了订单。“合作社提供的种子好,有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也做得好,再加上用政府补贴的黑地膜。”李俊林分析说,这些因素就是他在大旱之年每亩还能产3000斤马铃薯的保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定西人喜欢用一句玩笑话来表达对马铃薯的“真爱”: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三宝”虽然是同一个东西,但在定西人心里确实是宝贝,当年的“救命粮”,现在已成为“致富薯”!(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原标题:甘肃定西:“救命粮”变“致富薯”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