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侠 卢彬彬 通讯员 陈德仁 王丽莉
核心提示
武宣县有5.5万农村贫困人口和45个贫困村,今年以来,该县将扶贫攻坚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部署推动,已经实现68%的贫困人口减贫、脱贫。
然而,剩下的贫困人口多分布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方,是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硬骨头”。今年下半年,该县把打好脱贫攻坚战当成经济发展的“重头戏”,通过资金引路、产业扶持、技术指导三项重点工作,巧啃“硬骨头”,助力精准脱贫。
1 巧用资金杠杆
10月17日,武宣县直各单位下到扶贫联系点组织干部职工为贫困户捐款。这一天就筹集到资金130多万元,其中仅公安局就捐赠了8万多元。这是武宣县多形式构建财政资金主导、社会资金为辅、农民投资投劳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措施之一。
一方面是多方集资,一方面是财政大投入。该县投入50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4亿多元的扶贫信贷资金,为今年1.3万人脱贫填补了资金缺口。
与此同时,该县通过资金入股等形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自筹资金足额甚至超额到位。在通挽镇花马村,由能人韦秋颂开办的大型养殖场解决了60名贫困户无致富途径的难题。入股1.5万元的贫困户韦昌都说:“政府通过银行担保贷款,为我们解决了100多万元的资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该县县委书记高贤斌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通过有限的资金支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调控扶贫产业的重心和重点。”
2 新技术做支撑
“小鸡无缘无故就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缺乏技术,很多贫困户有力不知怎么使。为了减少贫困户的损失,县里组织农业、畜牧兽医、劳动保障等部门多次开展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的种养殖技术培训。
为了能找到更好的致富途径,武宣县农业局组织相关单位、各乡镇负责人先后到柳州、来宾、桂林等地实地考察,并结合武宣本地实际开展较为成熟的技术培训。
三里镇“时代美人”丝瓜种植基地就是采用先进技术的典型。瓜藤长好之后,在瓜茎部位切割,提取新鲜丝瓜液制作化妆品、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的原料。新型的技术植入不仅使得这个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脱贫。思灵乡迅速跟进,古樟村贫困户20多人前来学习此项技术,发展新型产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武宣政府部门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开展精准脱贫。10月19日,县妇联和县供销联社联手举办村“两委”女干部及经济能人、企业电商创业人员电子商务培训班,188人得到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
“果树种多了,大家的果子同时成熟,会不会卖不出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呢?”在发动种果树的时候,东乡镇下龙村群众有这样的疑虑。但今年9月举办的红心柚子节让群众笑开颜。风沿村党支书陈绍斌说:“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商的发展。家里的孩子熟悉网络,在果子成熟前在网上宣传了本村的水果。在还没成熟前,70%的果子就被订完了。”电商的兴起和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福音。
下莲塘“醉美东乡”土特产品店店主龙女士说,在柳州很多小区和饭店都追求绿色环保的土特产品。她把这些需求信息告诉政府及当地农户。于是泉水鸭、金晒酱油、茶叶、龙眼干等纷纷进入了柳州市场且供不应求。自今年8月以来,东乡镇的龙眼干销售量就达到7吨多。当地还生产了黄皮干,龙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一发出,还未进入市场便被抢购一空。
“噼噼啪啪”敲击键盘,“咔嚓咔嚓”拍摄产品……这是现在农村常见场景。朋友圈等网上销售也成了武宣农民新的销售途径,并且努力把销售网拓展到全国各地。
3 产业发力带动脱贫
“最近这些鸡长得怎么样?甘蔗和谷子长得好不好?”这是武宣县二塘镇帮扶责任人李强入户最常问的话了。李强说,如今单给钱给贫困户,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挖穷根”。
“要让群众自发地参与到脱贫行动中来,让贫困户自己做股东当老板,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收益模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县长吴孝斌说。
在东乡镇的龙殿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资金、劳力入股的方式做了股东。作为股东之一的残疾贫困户覃家胜说:“等着政府给钱,只能一时脱贫。现在我们几个残疾户靠自己的双手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钱赚得心安理得。”
除了竹鼠合作社,洛桥村的旭东养蛇合作社以同样的方式,让群众投入少量的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把蛇苗带回家养殖过程中,由该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这样的方式让好几户贫困户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说起建立合作社的初衷,该合作社理事长梁祖东说:“贫困户单纯靠领国家扶贫补助‘治标不治本’,离开了‘拐棍’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赚钱。所以吸收他们入股提供技术支持,让大伙一起致富才是长久之道。”
该县努力把甘蔗、优质稻、水果、蔬菜、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上水平、上规模。此外,以赏花、采摘、农家乐等各种形式的观光休闲特色品牌产业也蓬勃兴起。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