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敢啃硬骨头 巧拔穷根子

2016年11月10日 07:5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6年,注定是阿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值得我们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阿里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全国一道吹响了冲锋号,发动了一场必须坚决打赢的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

  作为西藏最为偏远和艰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阿里贫困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近20%,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贫困比重大、脱贫难度大、致贫因素多、脱贫成本高等诸多困难。但是,10万勤劳勇敢的阿里各族干部群众没有退缩,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阿里地区响亮地提出了以实现贫困人口“三不愁”“三有”“三保障”为总体目标,“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部署要求,计划到2019年,在国家现行标准下,完成全地区6779户、21419人的脱贫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冷孤远的藏西高原火热起来,随处可见机器轰鸣的工地、日夜赶工的项目以及勤劳致富的群众、四处奔走的干部。

  一年之间,旧貌换新颜;一年之间,一场啃硬骨头、拔穷根子的战役就此打响……

  易地扶贫搬迁——

  安得广厦千万间

  进入11月的阿里已经有些冬季的意味了,草木枯黄,朔风呜咽。

  然而对于普兰县巴嘎乡岗萨村的76岁老人次旺多吉来说,这几天,他的心头可比成天挂在头顶的明晃晃的太阳要暖和得多——因为他和80岁的妻子已经顺利搬进了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居里。

  作为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次旺多吉老两口膝下没有子女,自己也没有劳动能力和牲畜,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居住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低矮昏暗的土坯房里,靠着国家的政策性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巴嘎乡利用国家投资,在岗萨村边上建起了涉及“4·25”灾后重建和易地扶贫搬迁两部分群众的70套新建住房,根据每户具体的人口数目,分为60、80和100平方米三个等级。整个小区背靠神山冈仁波齐,整齐划一、科学美观又充满民族特色,每户墙面和屋顶都涂有精美的装饰,水电路讯等功能完善,群众只需拎包便可实现入住。

  10月25日,次旺多吉和村里其余6户,成为首批入住新居的群众,老人无不感慨地说道:“没有想到,在我岁数这么大的时候,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我一定争取多活几年,多多享受党和政府为我们带来的太阳般的温暖!”

  一旁的巴嘎乡党委书记王俊华补充介绍说,除了让困难群众住进新居外,乡里还在过去成立的岗萨村牦牛运输队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产业发展脱贫和转移就业脱贫,目前已经启动了包括总投资1500万元的塔尔钦综合商贸中心在内的8个产业项目,大力开展旅游方面的从业培训,让更多的群众放下羊鞭、吃上旅游饭。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开始就确立了高度:今年,在自治区下达的299户800人搬迁指标基础上,阿里地区自加压力,增加了811户3484人的搬迁任务,达到1110户4284人,占“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总数2225户8175人的49.9%和52%,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在搬迁点选址上,阿里地区依托中心村、小城镇、国省道、旅游沿线、产业园区和县城6类区域优势,确保搬迁点尽可能符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避灾要求,满足安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全地区共确定了1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集中安置978户3795人,占搬迁总人数的88.6%,分散安置132户489人,占搬迁总人数的11.4%。在搬迁新村规划布局上,紧紧抓住“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关键环节,统筹规划民居设计、配套建设、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在搬迁资金保障上,“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贷款4.7亿元已全部落地,财政补助的2000万元资金也已到位,已拨付到各县的资金达2.28亿元,占资金总额的46.6%。

  今天,在广袤的阿里大地上,一座座像岗萨村这样的安置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让一个个与次旺多吉类似的群众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正可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困难群众展欢颜。

  产业发展扶贫——

  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一条街,一栋楼,有可能深刻地改变一个县城的发展面貌。

  坐拥古格王国遗址和土林国家地质公园的札达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扶贫,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不二选择。为此,札达县启动了“民俗一条街”和“古格王朝假日酒店”两个建设项目。

  据札达县扶贫办主任王志介绍,“民俗一条街”项目通过援藏投资1200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建设,县级本级财政投入450万元实施挡土墙、楼牌、场地平整等建设,规划商品房13栋、商铺135套,其中6栋为农牧民群众筹资建设,涉及托林、萨让、香孜、曲松4个乡镇,268户820人,其中贫困户100户288人,户均筹资6万余元。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今年群众通过投工投劳预计创收190万元,其中贫困户创收35万元,明年项目建成后,按照每栋每年租赁创收33万元估算,预计6栋可创收198万元,群众平均每人每年可创收2414元。”王志说道。

  在参与筹资的4个乡镇中,香孜乡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该乡的热布加林一个村,就筹资建设了3栋商品房,其中2栋今年已经完成了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还有1栋明年动工。这样的成果一是得益于热布加林村“两委”班子积极发挥作用,大力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脱贫项目,鼓励群众参与;二是得益于群众强烈的脱贫意识和解放的思想认识。

  “尽管我现在没有钱,但是我可以通过贷款参与到‘民俗一条街’项目中,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要好好利用,改善自己的生活。”热布加林村贫困户、60岁的白玛多吉如是说道,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古格王朝假日酒店”则由国家投资1.25亿元建设,面向底雅、萨让、楚鲁松杰3个边境乡和曲松乡的959名困难群众。项目建成后,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文化基础的困难群众通过培训在酒店就业,同时酒店的收益也将纳入当地的扶贫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为贫困户分红。据估算,到2020年项目可实现利润1644万元,可满足“十三五”期间札达县1620人的脱贫需求,超过了全县贫困人口1492人的实际数量。

  而放眼整个阿里地区,今年将实施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等项目11个,预计投资4.5亿元,在自治区已明确整合涉农资金2.23亿元用于精准脱贫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从扶贫、农牧、林业、水利、合作组织5个方面继续整合资金0.1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阿里有关部门还积极落实好转移就业政策,牢牢把握就业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四项重点,把就业岗位开发与产业开发有效连接,突出订单式培训,努力在旅游服务业、设施农牧业、生态环保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维护稳定、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实现贫困群众有效转移,年内完成150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当一个个产业遍地开花似的兴旺起来,群众的钱包也注定会随之越来越鼓胀——这样美好的未来,已经在阿里描绘出了清晰的轮廓。

  康乐新居——

  为狮泉河再造一座新城

  雁尾山下,狮泉河畔,一座新城正在崛起。

  500套独栋独院的住房,规划面积487亩——如果说狮泉河镇发展历史上有哪一个项目非常显著地扩大了这座城市的轮廓的话,非“康乐新居”莫属。

  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的贫困户贡觉这几天有点心急,他已经结束了在噶尔新村集体脱贫合作社的工作,结算好了工资,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搬迁到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康乐新居”这件事情上了。

  “我们村有7户要搬到‘康乐新居’去,得知我被选为其中一户时,我高兴地都快哭了。”贡觉说道。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已经去狮泉河镇看了“康乐新居”里的房子,非常喜欢,听说现在房子已经修好,政府正在为每户配备家具的消息后,他就不断地安抚自己耐心点,再等等。

  “康乐新居”集中安置区建设项目是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是阿里地委、行署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民生工程、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据阿里地区扶贫办主任达瓦平措介绍,“康乐新居”项目整合财政、援藏、社会帮扶和政策性贷款等资金2.47亿元,建设安置房500套5万多平方米,惠及改则、措勤、革吉、噶尔、日土5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00户2061人,人均住房面积24.7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规划水、电、路、讯、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等基础设施,整个安置区按照普兰、札达、日土和藏式民房风格分为4个小区,分别以阿里的四条河流命名,充分体现地区和民族特色。

  在项目建设中,阿里地区还坚持把硬件建设与搬迁后的帮扶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把最优势资源让给贫困户,千方百计、多措并举帮助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创业兴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先后投资7300万元,建设扶贫酒店综合楼1.75万平方米,预计年收益800万元,能为500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五年后计划交由“康乐新居”安置人员合作社经营管理;投资产业扶持资金4400万元,建设安置区商铺1.1万平方米,预计年租金158万元,租金收入全部用于搬迁群众生活补贴;采取超常规举措,将地直各部门沿街门面房收归财政统一管理,租金统筹安排用于产业扶贫,每年安排租金的70%、约632.5万元,以1∶1的比例用于“康乐新居”合作社组织运转和地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精准扶贫产业的投入;大力实施转移就业,成立地区技能培训公司,开发保安员、出租车驾驶员、酒店宾馆服务员等就业岗位500个,实现一户有一人就业。

  目前,“康乐新居”已经完成全部住房建设,准备进行初步验收,即将实现入住。摩拳擦掌的贡觉也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搬过去后,不管给我和妻子安排什么工作,我们都一定好好干,要对得起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争取早日脱贫!”

  那500套精致美观的住房,早已超出了一般房屋的意义,它们如同一艘艘大船,承载着500个家庭的脱贫梦想,扬起了风帆,迎着初升的朝阳,驶向光明而灿烂的远方。

  脱贫攻坚——

  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这是最好的时代——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阿里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已经指日可待。

  今年初,阿里地区及时调整充实由地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指挥部办公室,并设立11个工作小组,专项负责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扶贫、易地搬迁、项目规划、转移就业、资金筹措等工作,确保工作精准发力、精准落实。同时,7个县、37个乡镇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集中力量全面指挥、协调、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地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按照地委、行署确定的年度减贫目标,逐级分解任务、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明确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主责主业,特别是落实了各县的主体责任、重点扶贫工程专项方案牵头部门的主抓责任,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岗双责、合力攻坚”的良好工作格局。

  阿里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规划的先导、引领和统筹作用,采取地区相关职能部门与专业编制机构联合编制的形式,成立脱贫攻坚系列规划编制组,精心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生态脱贫、社会兜底、易地搬迁、教育脱贫、转移就业脱贫、健康救助、2016年易地搬迁等9个规划,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路线图”。县、乡、村、户也层层制定精准扶贫规划、计划,实现地县有规划、乡村有计划、农牧户有卡册。此外,根据专项工作推动需要,还编制了干部结对认亲、扶贫产业资金分配、援藏资金筹措、金融政策落实、狮泉河镇“康乐新居”建设资金筹措、保安人员培训等10个具体工作方案。

  在具体工作中,阿里积极整合国家给予的草场、森林生态补偿增量资金和民族、边境、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量资金,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初步测算,全地区可提供护林员、监管员、野生动物保护员等生态岗位13599个,直接解决455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同时积极落实教育“三包”政策、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根据实际制定阿里地区贫困学生资助暂行办法,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学上、有书读,组织一批贫困户“两后生”和贫困大学生到“两省三公司”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和就业,通过整合财政、教育、工会、扶贫等部门资助资金进行持续扶持,并加大对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教育,年内完成120人的转移就业培训。

  阿里地区还坚持自我发力与向外借力并举,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定点帮扶,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和单位帮扶贫困地区制度,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制度,制订了“十三五”时期机关单位、驻军部队定点帮扶工作方案,广泛开展10名机关党员包一户贫困户的“10+1”活动。深入开展“十企帮十村”活动。明确地区恒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阿里大酒店、神山营运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10个贫困村计划,动员民营企业主动开展对口帮扶,参与脱贫攻坚。同时,利用全地区项目开工建设的黄金期,发改、住建、水利等职能部门发挥沟通协调作用,鼓励动员在阿里施工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现金收入。

  “在阿里如期实现脱贫脱帽,是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是党中央、区党委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阿里虽然条件艰苦、困难很多,但脱贫脱帽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也容不得一丝一毫闪失。”阿里地委书记白玛旺堆代表全地区10万名各族干部群众,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们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举全地区之力,坚决啃下这个硬骨头,确保阿里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党中央和区党委、政府,向阿里各族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这是时代赐予的机遇与挑战。在不远的将来,当一顶顶贫困的帽子被摘下,当一个个群众露出阳光般的笑容,这段藏西高原谱写的脱贫传奇,必将奏响最强的音符,载入历史的篇章!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