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深圳与湖南花垣劳务协作调查:精准就业扶贫是关键

2016年11月01日 0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原标题:精准就业扶贫是关键

  在湖南湘西的大山里,张材红家过去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外出打工多年,生活却始终未见好转,直到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到村子里。靠着一手种茶的好技术,如今他家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合作社里的业务骨干。张材红家种植12亩黄金茶,一年下来收入可达13万元左右。女儿现在能够读上大学,靠的就是这份收入来交付学费。

  现实和想象不同。许多贫困人口,即便是身体残疾或者是目不识丁,却仍然有劳动的意愿。一位从事就业扶贫工作多年的基层干部说,大家可能认为贫困人口看起来是没能力劳动也不愿意劳动,其实不然,很多是不知道有什么岗位或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所以,促进就业是帮助贫困劳动力适应社会,懂得劳动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就业扶贫,是要让劳动者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机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样的扶贫才能让整个家庭焕发生命力,让扶贫具备造血功能。

  有人认为,就业扶贫就是介绍工作,可在就业扶贫前面加上“精准”二字,就要考验帮扶者的细心了。对劳动力输出地来讲,当地有多少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是什么、就业岗位什么类型,要梳理清楚每一名外出劳动力的就业家底,这是一项庞大的基础工程。对输入地来说,如何精准帮扶也是一门学问。深圳市人社干部黄向英在听到企业基层人员抱怨“贫困劳动力不好‘伺候’,找到工作不愿意去,去了没几天就走了”后,几经调查,从花垣县一位中年劳动力的求职经历找到了原因——技能不适合,岗位对不上,当然留不住。为了给这位求职者找到适合的岗位,黄向英一连跑了好几家企业,终于找到双方匹配的工作。

  通过对深圳市和花垣县劳务协作的调查,记者看到,在输入地,有黄向英这样的为劳动力贴心找匹配工作的基层干部;在输出地,有清清楚楚的每一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实名制台账,还有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的条件和政策,何愁贫困劳动力不能用劳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呢!(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白 丁)

  相关阅读:调查:湖南花垣与深圳试点劳务协作推进精准脱贫 都有哪些实招?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