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福建建宁:水稻“金种子”铺就脱贫路

2016年10月31日 11:00   来源:新华网   张逸之

  新华社福州10月31日电(记者张逸之)金秋十月,在闽西北的建宁县,群山脚下是金色的稻田。望着一粒粒饱满的稻谷,溪口镇半元村的种植户苏雪英十分高兴。

  这些稻谷不是普通的粮食,而是杂交水稻种子。水稻制种每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是普通水稻的3倍。

  普通的水稻种植用的是杂交好的第一代种子,可以自花授粉,而制种用的“亲本”分为母本和父本,需要人工授粉。授粉时节,农民们两人一组站在田埂上,一人一端拉着长长的绳子来来回回,将父本的花粉轻轻地刮到母本上,场面蔚为壮观。

  今年36岁的苏雪英家境贫困,几年前丈夫生病,欠下10多万元的债。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抚养12岁的儿子。今年,她种了8亩杂交水稻制种,可以获得2万多元的毛收入。

  稻谷烘干入库以后,苏雪英的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她的经纪人丁绍文将负责种子的销售。在建宁,农民经纪人是联系农户与企业的纽带,除了为农户提供种植“亲本”,更重要的是提供技术服务。

  52岁的丁绍文在1990年开始从事制种,但第一年就亏本,亩产只有五六十斤。“父本播下去后,母本要在几天后下地,不同的品种时间不同,如果掌握不好,就会花期不遇,造成减产。”

  经过不断摸索钻研,他逐渐掌握了这门“绝活”,制种面积不断扩大。1998年他成为“包头”,将种子公司的单接过来,再分配给农户。如今,丁绍文不制种了,但比以前更忙碌,因为他手上有200多户农户“下线”,制种面积达1万亩。

  在“包头”们的带动下,制种技术在全县迅速推广。全县现有2.95万家农户,其中2.35万户从事制种生产,制种农民个个都是“土专家”。

  据建宁县农业局局长揭重阳介绍,建宁县的地理气候、自然生态、海拔高度适合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县里发展水稻制种,常年举办技术培训,经过近40年的发展,建宁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

  2013年,县里对制种业进行规范,“包头”们通过考试后成为“正规”的经纪人。如今,像丁绍文这样的经纪人在建宁有153名。

  丁绍文既是半元村的经纪人,也是村里的老支书。2010年,他带头成立了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可以获得质优价廉的服务。

  丁绍文说,合作社共有12户贫困户,他们在合作社能享受更多的优惠,除了机耕、机收、病虫害防治的补助,每斤种子还加价一毛钱收购,每亩稻田可以增加200多元收入。

  9月以来,建宁的杂交水稻制种陆续进入收获期,在田间地头、仓库和收购站,处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忙完自家的种子收割,苏雪英又到合作社忙开了。合作社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工作岗位,种子收获时,苏雪英负责装袋。

  “每天工资120元,一年可以做到60个工,有7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制种,一年净收入有2万多元。”苏雪英说。

  建宁县扶贫办主任胡国新说:“建宁水稻制种技术成熟、收益稳定,产业扶贫是最容易入手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补助和技术扶持,带动3000个贫困人口脱贫。”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和管理的不断规范,建宁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年产量25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5亿元。在制种能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