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沩山乡“扶贫地图”上,绿色图标代表脱贫农户。点击每一户,显示详尽的扶贫、脱贫动态信息(上图)。山上的耕地,收成微薄,通往山外的道路也“藏”在这里(下图)。 肖玉泉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聂廷芳
通讯员 肖玉泉 周伟
“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长沙西部的宁乡县沩山乡,地处衡山山脉与雪峰山“接合部”,海拔800米到1000多米,坡陡谷深,云遮雾锁。
10月底,尚未立冬,山上的居民早已棉衣棉被,“重装”度冬。不过,这里不见农闲蛰伏,到处涌动与贫困决斗的热潮。
苦居深山,“空降贵人”
同庆村,“盘踞”12个高海拔山头。一条荒废的小路,通往户主夏连生家。这一片原有40多人,都搬走了,剩下夏家单门独户。
夏老70岁,农事已力不从心,患风湿性关节炎;老伴一级残疾,吃饭要喂,起居全靠老头子招呼,是个药罐子;小孙女脚不好,4次住院两次手术,医药费花了9万元,还需多次手术;儿子也是四级残疾,常伺候女儿到县城、长沙求医。
三代病残、四个病号,没有固定收入,未来医疗费是无底洞,还戴着“高山危房户”帽子,脱贫谈何容易?
不能落下一户!脱贫攻坚令下,夏老否极泰来。
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刘俊武,乡长段志斌等干部,与夏老结成帮扶对子,一家人吃饭不愁、穿衣不愁了,医药费有了着落,儿子就业了,种茶等产业扶贫落实了,全家很快要搬到山底下政府盖的爱心大屋,脱贫措施一一落实。
面对记者,夏老说:“干部是我家大贵人,挽救了我的家庭。如今的政府,真的好!”
家门不幸 干部有情
安化、宁乡交界处,沩水的源头,有大山叫九折仑,仑下数十里众山奔驰,景色壮观。仑上,住着贫困户杨喜军一家五口。
杨喜军年轻力壮,不幸车祸伤及大脑,智力降到6岁,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做家务;脑伤经常伴生暴力,砸家具打人,一台摩托车被砸成碎块。妻子吴凤莲被迫中断打工,照顾丈夫、失明的婆婆、两个上学的孩子,经济来源断绝。
乡党委书记黎国君说:“沩山扶贫,要求干部用心、用情、用爱、更用力去做,实践兰考焦裕禄精神,为民、务实、善诚、笃行。”10多个干部带着特别的关爱,到杨家“走亲戚”,定期送粮油、衣服、善款,杨喜军和老母、两个孩子4人纳入低保;对杨家“一户一策、一人一策”,订出13条脱贫帮扶措施。
“政府扶助的5箱蜜蜂,出了1万元蜂蜜,下一批拆成10箱,再拆成20箱,家庭经济就会好得多。”吴凤莲对记者述说苦尽甘来的希望。
杨家住着宽敞的两层楼房。乡上考虑小孩上学远,吴凤莲每天骑摩托接送,出门山路陡,大山上下费时、不安全,安排了她家易地搬迁。
非常之功,“非凡投入”
“帮贫困户起屋、扮禾、摘茶、除草、收菜,接他们出山看病,帮他们卖山货,有求必应。”黎国君说,脱贫攻坚是“扎硬寨、打死仗”,干部们做到了“非凡投入”。
“两个月冇看见我哩灿伢子哒。”家人牵挂的灿伢子,是乡扶贫办主任陈灿,家里离乡政府一箭之遥,平时天天住家。自脱贫攻坚战打响,陈灿和乡里所有干部一样,不分日夜,忙碌在村里、农户家,双休日、中秋和国庆节没有休息过。
沩山乡干部大多是外地调入,家住县城。“扶贫决战”4个月来,干部回家难得有两三次。黎国君的小孩在县城医院做手术,他坚守在70公里外的扶贫岗位,“有那么多事,脱不得身”。
每天晚上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乡政府会议室灯火不熄。干部们不请自来,汇总交流一天的工作和信息,会商、调度第二天扶贫事务。干部到村、组、屋场、贫困户家里,会商次数超过200次。乡党委副书记方国胜家在本地,夜不归宿,昼不见人,妻子疼爱老公,下班了追着他“泡”。
“把一个个贫困的‘山头’攻下来”,沩山乡干部夜以继日,以铁的担当“蛮拼”。
“扶贫地图”,率先报喜
高山扶贫,每一户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沩山乡病残致贫达452人,脱贫最为棘手。
乡里落实10大类、45条帮扶措施。万亩茶园、千亩生姜、215户危房清零、467人脱贫就业、100万元爱心基金募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对帮扶78户贫困户……一个个项目快速落地、兑现。
易地搬迁占地70亩、4栋爱心大屋,首批96户318人,春节前即可入住。
养蜂、养蛇、栽种小水果和蔬菜、电商推销、农家乐旅游……扶贫点子“见缝插针”。
乡里开发“电子扶贫地图”,红色标记的贫困户稀稀落落,绿色标记的脱贫户漫山遍野。黎国君告诉记者,到10月30日,全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92.4%,11月底实现全面脱贫!
点击“扶贫地图”上任意一户,均显示精准识贫、扶贫、脱贫详尽信息、过程、数据、照片,实现了精细化、动态管理,上级部门对这套“精准扶贫管理系统”赞赏有加。
“只有共产党,才会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只有共产党,才会发动如此艰苦的扶贫行动。”沩水源村70岁老农高书仕非常激动。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