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有多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系列具体举措里的第一条,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所有精准脱贫措施中的第一条,也是实施特色产业脱贫。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多样,但总的来说大多靠传统农业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纯粹救济式的扶贫也非长久之计,因此只有产业提升式的扶贫,可以促成“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有人说,全省今年各级下达扶贫资金已达38亿元,脱贫目标人口为18万,人均算下来2.1万元,就算什么事也不干,直接给贫困户发钱,都远远脱贫了。但为什么不直接发钱呢?因为发钱只是“输血”,那是极简单的,但“造血”就难多了。如果今年发的钱花完了,“造血”机制却一点也没有建立起来,到了明年依然返贫,这就绝非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的初衷。国家甚至要求将扶贫资金的70%都用于产业扶贫上,其深意也在于此: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送“鱼”容易送“渔”难。
从实践上看,脱贫攻坚每年都有硬任务、硬指标,因此“短平快”的养猪、养羊、养鸡、养鸭、种桑养蚕、发展乡村旅游等等项目必须要有,而且在全省呈遍地开花之势。但是,这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缺乏统筹的一哄而上,可能导致技术跟不上、扎堆上市、贱价伤农等问题。
所以,关键之举还在于要把这些“短平快”的措施统筹纳入到发展海南特色产业的大盘子里考虑,要在“全域旅游”视域下来规划旅游脱贫项目的部署,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来考虑贫困地区的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并配套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扩大再生产、延长产业链、齐心闯市场,把一家一户的农民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利益联结作用,培育成有一技之长的“明白人”,把种下的特色农产品培育成质量过硬的名牌,这就为贫困群众找到了适合海南、适合自身的“金饭碗”。比如屯昌黑猪、琼中桑蚕、儋州三角梅等,就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融为一体的产业脱贫范例,证明产业脱贫见效快、根基稳、保长远,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手段和必由之路。
原理始终如一,办法不一而足。各个地方具体怎么做呢?一是从扶持政策上,可以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支持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二是从组织形式上,可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实行“公司+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模式,吸引贫困农民以土地、劳动力入社入股,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三是在产品选择上,可以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引导贫困农户大力发展槟榔、茶叶、花卉、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桑蚕等特色高效产业,确保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1项种植产业;利用海南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优势,扶持贫困农民发展养殖业,扩大文昌鸡、东山羊、白莲鹅、霸王岭鸡、屯昌阉鸡、海南黑猪等具有地方品牌优势的畜禽产品生产。四是在后续保障上,可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在贫困地区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各类专业性市场,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引导国有、民营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
相信做到了这些,脱贫攻坚的事就越干越有底气、越干信心越足。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