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第一书记”马跃东:贫困群众不脱贫 就不能撤离阵地

2016年10月21日 10:28   来源:陕西扶贫开发办网站   

  在国家级贫困县太白县的牛家沟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然而近年来收市场影响,村里以白菜、甘蓝等蔬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并不能为农户们带来稳定的收入。2015年7月底,西安航天发动机厂办公室主任助理马跃东作为中央机关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来到了牛家沟村。

  从到牛家沟村的第一天开始,马跃东就制定了牛家沟村三年脱贫计划,把全村70多个贫困户分为三批,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从易到难”帮助他们脱贫。,一晃已近一年时间,马跃东这个来自航天科研一线的“80后”,双脚踏遍了牛家沟村的沟沟坎坎。

  “群众缺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发展产业的信心”

  7月5号,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绕过山头,洒在牛家沟村村委会的大院时,“第一书记”马跃东已经带上了两个昨晚炕好的干馍馍,踏上了一天的行程。

  山区的村庄路险人稀,村民大多住的比较分散,还有不少人住在半山腰上,村干部日常入户家访基本要靠步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近一个小时,养殖户李德银的猪舍出现在马跃东眼前。猪舍很简陋,斑驳的砖墙边,七只小猪仔正在抢食。

  “这个猪长得真快,两个月时间长了有一倍,重量我估计得增加三倍左右,但我觉得你的规模还是有点小。” 马跃东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做通李德银的思想工作,让他养猪产业进一步扩大,能成为村里的示范户,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

  李德银却表示,家里去年刚盖了房,今年资金比较短缺,要扩大规模,怎么样也得等到明年。

  李德银的媳妇早些年患病,是村里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今年年初,他家8亩菜地根瘤病严重,大白菜产量折半,马跃东就想着鼓励李德银发展养猪。可李德银一直顾虑重重,担心赔钱,所以只养了7头猪。马跃东认为,按照预期肯定是能赚钱的,但是村民看不到钱,就觉得这个产业是不可靠的。

  “那这样吧,你养10头猪,我给你解决5头猪仔钱;你养20头,我给你解决10头的钱,但这10头是我最大的权限。”马跃东说,只要李德银增加存栏数,踏踏实实的发展产业,为他争取的补贴资金今年下半年一定会全额兑现。

  马跃东告诉记者,今后,李德银家他必须要常来,他缺的不仅仅是发展资金,“更需要增强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隔三差五过来看看问问老乡还有什么困难

  离开了李德银家,马跃东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养蜂示范户邢拉拉的家中。“虽说他是示范户,但我感觉他养蜂的思路还不太清晰,有必要帮他理一理。”

  老邢今年63岁,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今年年初,在马跃东的帮扶下,邢拉拉养上了46箱蜂,见到效益不错,致富心切的老邢执意想再赶紧扩大规模,可马跃东却认为老邢的想法不太符合实际。 “上回听你的意思,还想把养蜂的规模扩一扩。你感觉今年你养这些蜂费劲不费劲,能管好不?”马跃东问到。

  老邢表示,今年除了封蜂那几天,平时管着46箱并不是太费劲,明年他还想再扩大50箱的规模。

  “你也是60多岁的人了,我怕你管理不过来。我建议养蜂规模暂时不要扩太大,边扩边看。”马跃东说,像老邢这样,发展第三产业的贫困户,他在村里一共帮扶了6户。即便老乡们的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他还是要隔三差五的来看看,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

  “不实现全部脱贫就不能撤离这个阵地”

  离开邢拉拉家已经是下午2点多,回村部的路上,马跃东恰好遇到了贫困户赵晓明。赵晓明是村里搬迁扶贫的重点户,家里的蔬菜种在山上,牛养在山上,养蜂也在山上,一直想就地重建,不愿意搬到村里的移民安置点。为搬迁这事,马跃东没少往赵晓明家跑。直到前不久,他才做通了赵晓明的工作。之后每次碰到他,都少不了要叮嘱几句。

  来村里的时间虽短,马跃东却切实为乡亲们做了不少好事。他从民情民意调查入手,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为村里修路,装路灯,方便乡亲们销售蔬菜;近一年来每天坚持访贫问苦、走访群众。

  “一些我没有想到的思路,马书记都想到了。比如说产业少部分数带动多数,以前村里养蜂的、养殖的、种药材的只有两三户,马书记一来,今年发展了三四十户。”牛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满怀说,尤其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思路上,马跃东让村干部们都很佩服。

  在马跃东的三年脱贫计划的指导下,牛家沟村已经有40多户贫困户已经有了具体的脱贫思路和行动,但剩下20多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始终是马跃东心里的一块石头。“最近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想通过前期脱贫的示范户,通过捆绑方式把剩下的贫困户带动起来,进行帮扶。我希望能帮助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不脱贫我就不能撤离这个阵地。”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