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山东嘉祥:“小产业”蕴含“大精准”

2016年10月19日 11:49   来源:大众日报   

9月20日,几位村民在北张村的纸艺加工车间做手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孙 逊 薛海波

  占地不到两平方米,每只鸡饲料成本只有136元,饲养3个月就能见到收益……9月22日,嘉祥县梁宝寺镇北张村贫困户赵晓歌家的“小养殖”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30岁的赵晓歌一年前患上肺癌后,切断了家里每年4万多元的生活来源。提到儿子,赵晓歌的母亲韩秋林不停地抹泪——有心挣钱补贴家用,可65岁的年纪,还要照顾病儿和幼孙,根本走不出家门。

  鸡苗不要钱,提供竹制的鸡笼,卫生防疫也有畜牧局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还负责找销路。今年年初,县畜牧局送来的30只芦花鸡让韩秋林看到了希望。一年能养3-4批芦花鸡,除去成本,每年能收入1600多块钱,前几日有16只公鸡出栏,这一次就卖了900多块钱。“成本低,收益快,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说着说着,韩秋林又开始掉泪:“这个家等不起,要不是上级照顾,俺这会连盐都吃不上。”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项好产业。”随着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帮扶的贫困户“离不开家,等不起时间,拿不出成本,担不起风险”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也为产业扶贫的精准性提出了新的考验。

  “扶贫注定容不下假大空,切口越小意味着脱贫越扎实、越精准。”梁宝寺镇党委书记毛存响说。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小”字开头的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摊点)、小光伏为主要内容的“五小”产业的扶贫项目应运而生。

  贫困户郑春香的丈夫是聋哑人,且没有劳动能力,两个不过10岁的儿子也是聋哑人,婆婆年迈也丧失劳动能力,整个家庭的重担全落到了她身上。有心外出务工挣钱的郑春香,却被家庭的重担压得寸步难离。

  “既然贫困户离不开家,我们就把工厂建在贫困户家门口。”毛存响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将闲置多年的晨光小学改造成了镇上的“阳光扶贫基地”。政府筑巢引凤,免费让企业进驻,条件只有一个——必须吸纳占工人总数40%的贫困户进厂务工。

  郑春香顺利进入到了基地中的万兴纸艺做手工。工厂办在了村民家门口,郑春香不仅可以进厂务工,还可以将手工活带回家里,边照顾家人边打工挣钱,农忙的时候还能随时请假。“一天做460只如意布花,一个月就能有400多块钱的收入。”郑春香说,“这些钱可以给孩子们多买点好吃的了,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目前,基地有4家企业进驻,像郑春香一样,已有70多户贫困户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依靠“小加工”,脱贫在望。

  “五小”产业的小还体现在技术含量低,好学易干。双庙村67岁的贫困户李超贤膝下无儿女,和老伴相依为命。年龄大,不好找工作,如果没有孔雀园提供的就业岗位,李超贤还不知道要为老伴儿的药费愁多长时间。

  “捡捡羽毛、扫扫地,工作好干也不累,每天就能挣40块钱。再加上低保等费用,老伴儿的药费终于有着落了。”老人说,老板还赊给他两只孔雀,养上一年的时间,回收后还能赚800多块钱。

  “处处将产业化小,就能将扶贫做精。”嘉祥县扶贫办主任陈克文介绍,“五小”产业在全县推广以来,效果显著。纸坊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山东建昊牧业种猪有限公司的大产业化小,为22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仔猪,统一供料、统一收购,帮助他们通过养猪实现脱贫。

  黄垓镇则把精准扶贫与网购电商有机结合,引导贫困家庭青年经营网上销售,实现创收致富。40余名青年在网上销售环卫特种车,“济宁一百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使23个贫困家庭青年成了“电商骄子”。孟姑集镇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引进了“芝麻开花扶贫驿站”,依托扫帚加工带动46户贫困户脱贫。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