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青海:大数据平台让精准扶贫既精又准

2016年10月18日 10:47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马 新 通讯员 马延芳

  上线半年的“海东市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平台”,今年更改为“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这一改,平台涵盖的信息量骤增,不仅扩展了地域范围,还加大了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力度。

  “目前来说,在全国科技系统中,只有青海研发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大数据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负责人,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不无自豪地说。

  2015年10月,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着手搭建精准扶贫平台。平台搭建之初,即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评价的四精准构架。

  “国家扶贫办的平台里面,主要功能还是集中在统计方面,在精准识别上还比较简单。根据青海实际情况,我们又补充了很多内容。”胡永强打开平台界面,逐一向记者做起了介绍。

  在随意调取的贫困户信息中,记者看到了罗列详尽的个人信息,仅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一栏,就列出了包括家庭收入、耕地情况等在内的48项具体内容,还在个人信息卡片中增设了现状照片,如实反映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录入了20多万贫困户的个人数据,并正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集纳如此翔实的信息,产生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事实上,这个系统上线并开始向下推的时候,并没有遭遇太大阻力;不仅如此,还深受基层人员的欢迎。

  “以前都是拿着纸笔采集信息,信息量大了以后,很多信息就容易被忽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到村入户,现场就可以采集到准确信息。掌握了贫困户的精准数据,我们下一步制定扶贫措施和产业规划就有了依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第一书记”肖懋说。作为平台试点村,肖懋与其他试点村的“第一书记”们一样,用海量的数据开启了精准识别第一关。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有了具体的实施对象,才能因户施策,做好精准服务。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除了做好因户施策帮扶措施的数据记录外,还增加了信息化支撑下的产业指导服务。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发展产业除了有资金问题之外,还有技术问题。搞技术是科技工作部门的强项。”胡永强对记者说。

  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在构建中,融合了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青海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制订帮扶措施后,对有产业帮扶措施的贫困户,定时主动推送产业指导信息,跟踪追溯生产过程,再通过电子商务帮助解决产品销路,就成了青海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主动推送服务除了推送产业技术指导之外,还针对贫困户有劳动力却没有输出渠道的现状,联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天在平台中更新就业需求信息,再通过第一书记发布给有需求的贫困户。

  “识别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巡视员周卫星说。

  (下转第六版)

  本报记者 马 新 通讯员 马延芳

  上线半年的“海东市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平台”,今年更改为“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这一改,平台涵盖的信息量骤增,不仅扩展了地域范围,还加大了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力度。

  “目前来说,在全国科技系统中,只有青海研发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大数据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负责人,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不无自豪地说。

  2015年10月,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着手搭建精准扶贫平台。平台搭建之初,即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评价的四精准构架。

  “国家扶贫办的平台里面,主要功能还是集中在统计方面,在精准识别上还比较简单。根据青海实际情况,我们又补充了很多内容。”胡永强打开平台界面,逐一向记者做起了介绍。

  在随意调取的贫困户信息中,记者看到了罗列详尽的个人信息,仅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一栏,就列出了包括家庭收入、耕地情况等在内的48项具体内容,还在个人信息卡片中增设了现状照片,如实反映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录入了20多万贫困户的个人数据,并正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集纳如此翔实的信息,产生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事实上,这个系统上线并开始向下推的时候,并没有遭遇太大阻力;不仅如此,还深受基层人员的欢迎。

  “以前都是拿着纸笔采集信息,信息量大了以后,很多信息就容易被忽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到村入户,现场就可以采集到准确信息。掌握了贫困户的精准数据,我们下一步制定扶贫措施和产业规划就有了依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第一书记”肖懋说。作为平台试点村,肖懋与其他试点村的“第一书记”们一样,用海量的数据开启了精准识别第一关。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有了具体的实施对象,才能因户施策,做好精准服务。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除了做好因户施策帮扶措施的数据记录外,还增加了信息化支撑下的产业指导服务。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发展产业除了有资金问题之外,还有技术问题。搞技术是科技工作部门的强项。”胡永强对记者说。

  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在构建中,融合了青海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青海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制订帮扶措施后,对有产业帮扶措施的贫困户,定时主动推送产业指导信息,跟踪追溯生产过程,再通过电子商务帮助解决产品销路,就成了青海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主动推送服务除了推送产业技术指导之外,还针对贫困户有劳动力却没有输出渠道的现状,联合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每天在平台中更新就业需求信息,再通过第一书记发布给有需求的贫困户。

  “识别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巡视员周卫星说。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二版)

  在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设计中,精准管理被分成了三个层面。首先是对项目进行精准管理。2016年年初,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省政府启动实施了“八个一批”脱贫工程。为了摸排清楚脱贫项目在哪些村实施,由什么人受益,平台对项目的精准管理细化到了受益人个体的层级。其次是对项目执行部门进行精准管理,通过“一送两审”制度,切实核查清楚项目执行情况,实时更新项目执行数据,规避了申请造假、执行造假的可能性。第三是通过系统对第一书记进行精准管理,要求第一书记以日志形式汇总工作情况并上传系统。这三个层面的精准管理为今后不同层级考核做依据,更为精准评价做足了功底。

  “脱贫没脱贫,谁说了都不算。系统会自动对每一个贫困户、每个贫困村以及县级层面的脱贫工作按照不同指标进行打分。”胡永强说。

  精准评价用动态更新的形式呈现帮扶成效,系统为贫困户设计了6项指标,只有权重分数达到80分,才算预脱贫,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有无安全稳固住房为一票否决制,只要其中一项不达标,都评估为该贫困户未脱贫。而村级和县级想要摘掉贫困帽子,则需要在系统中分别达到设定的12项和10项指标。项目执行的动态数据,就是支撑这些指标能否达标的依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第一个应用精准扶贫平台的试点县。作为副县长的马瑞,从平台设计搭建之初频繁往返于西宁和民和两地。

  “我们县申报的项目多,但是落实到村上的情况没规整过,只有运用了大数据平台,项目才可能落实到村上户上。项目实施了,数据更新了,究竟惠及了谁,一看就明白了。”马瑞说。

  谈到科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周卫星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省委省政府号召,科技义不容辞。我们靠实时更新的数据支撑大数据平台,把各种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以后用好了,还可以开发出很多增值服务,实现一网打天下的目的。”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