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脱贫路上铸忠魂——追记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组图)

2016年10月10日 10: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秉泽 王新伟

右上图:姜仕坤(左)在晴隆县大田乡调研。(资料图片)

 左上图:姜仕坤(左三)在晴隆县马场乡马场村与群众座谈。 (资料图片)

右下图:姜仕坤(左)在长流乡与群众交流。(资料图片)

  左下图:2011年4月,时任晴隆县县长的姜仕坤(中)在马场乡战马村向群众了解农业生产情况。(资料图片)

  底图为4月底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由姜仕坤推动建设的“二十四道拐”景区,成为晴隆旅游发展的“引爆点”。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摄

  “山绿了,羊多了,民富了,你不见了;路修好,水供好,电通好,君且走好。”

  带着无限哀伤,贵州省兴义市委书记许风伦写出这一挽联,送别昔日的搭档、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

  今年4月12日早上6时40分,姜仕坤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广州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去世,享年47岁。

  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离实现全面小康仅一步之遥的时刻,姜仕坤带着对工作、对责任、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撇下相濡以沫的妻子、年迈的父母双亲,以及挚爱的晴隆大地,倒在了脱贫攻坚的决战之路上。

  决心干出个新晴隆

  站在晴隆的山顶上远眺,目之所及,尽是莽莽大山,以及乱麻般的石头。严重的石漠化使得这里坡陡、谷深、地贫,不长树木,只生野草,难事稼穑。

  在贵州这个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西部省份中,晴隆是最为贫困的4个县之一,可谓“贫中之贫”。

  采矿业曾经是晴隆的主要产业,但长期的粗放开采,加之落后的管理体系,给当地造成了自然生态和政治环境的双重困局。

  2008年,轰动一时的黄金案宣判,数十人被判刑入狱,其中包括当地多名干部,一些人还处在关键位置上。

  “闻颦鼓而思良将”。2009年12月,不惑之年的姜仕坤带着组织的重托,调任晴隆县委副书记,并在次年3月当选为县长。

  初到晴隆,各项工作举步维艰,让一直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姜仕坤感到“这个官不好当”。

  —贫困面大,多项经济指标处于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靠后位置,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城镇化水平低,位于半山腰的县城十几年没变过样子了,建成区面积仅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多人,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人送顺口溜“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断电”。

  —干部普遍精神状态不佳,“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未来缺乏信心。

  ……

  一道道难题,像一只又一只拦路虎,摆在了姜仕坤眼前。

  组织的信任不能辜负,百姓的期盼不能辜负!

  “党的事业总要有人去干!”姜仕坤横下一条心,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决心要干出一翻新样子,干出一个新晴隆。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姜仕坤选择从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破局。

  推动西泌河水库水电建设,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降了,自来水供应正常了;

  大力推动城市电网改造,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一座110千伏的变电站和220千伏的变电站,解决城区环网供电,一举改变以往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状况;

  对通乡公路进行硬化、修建安全防护栏,新修和改造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终于通了车;

  ……

  如今,晴隆县城的建成区面积超过了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4万余人,城镇化率提高到33.55%。

  种草养羊惠万家

  虽然城镇建设破了局,但如何找到一条引领全县发展的道路,帮助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是姜仕坤思考最多的问题。

  姜仕坤到任时,晴隆种草养羊已小有名气。在该县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的带动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晴隆种草养羊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富民产业,“晴隆模式”也成为国家有关部委在南方喀斯特地区推广的石漠化治理经验之一。

  但是,姜仕坤在调研中发现,种草养羊的覆盖面有限,发展成果局限于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仍旧靠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

  “如果种草养羊能覆盖千家万户,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那脱贫的步伐就能加快不少。”到任后不久,姜仕坤就主动上门拜访县里的“羊专家”、县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

  “‘晴隆模式’能不能全面铺开,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与张大权的首次彻夜长谈中,姜仕坤提出了心里的想法。

  要把一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县脱贫的支柱产业,并不容易。

  传统的“晴隆模式”是由扶贫资金补贴,县草地中心提供种羊和草料借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这种方式虽解决了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回报周期长、养殖风险高、产权不明晰,不少农户觉得是在为‘公家’养羊,积极性普遍不高。”张大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想让百姓养羊,自己先得懂羊。”姜仕坤认为,事关晴隆发展的每一项决定自己都要先弄懂吃透,绝不能心血来潮,绝不能拍脑袋想当然。

  此后,即使再忙,姜仕坤每月都要与张大权见上几面,电话每3天打一个,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话题都与种草养羊有关。

  对于养羊,姜仕坤近乎痴迷。床头案头、车里家里,伸手所及之处总能找到养羊的书籍;下乡得问问乡镇养羊的情况;进村入户也要钻进农民的羊圈里看看……

  几年下来,姜仕坤已堪称“半个畜牧业专家”。渐渐地,群众口中的“姜县长”“姜书记”也变成了“羊县长”“羊书记”。

  为调动普通农户养羊的积极性,姜仕坤还推动升级传统的“晴隆模式”,打破以前借羊给农户养的模式,通过为农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让农民自己购买种羊养殖,再由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指导。

  “新的模式彻底解决了羊的产权问题,极大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张大权说,以前借羊养,种羊病了、死了没人爱惜,现在羊都是自己的,百姓像养孩子一样养羊。

  2014年8月后,接任晴隆县委书记的姜仕坤又推动建设了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带动群众实现规范化养羊,为种草养羊长期健康发展打下了新基础。

  在姜仕坤的不懈努力下,短短6年时间内,晴隆山地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该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48万亩,羊存栏总量发展到52.8万只,种肉羊基地增加到88个,种草养羊覆盖全县14个乡镇、2万户农民,养羊户创收总额超过4亿元。

  山地旅游闯新路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游客挤爆了晴隆境内的“二十四道拐”。短短7天间,景区共接待游客22.04万人次。

  “看到日益增多的游客,我们更加怀念姜书记。”晴隆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鄢娇心中充满怀念。

  “二十四道拐”始建于1935年,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物资经此源源不断地运往重庆,被誉为“抗战的生命线”。

  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二十四道拐”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在当地人眼里就是个“不起眼的土拐拐”。

  当姜仕坤提出依托“二十四道拐”,整合晴隆其他旅游资源,发展山地旅游时,很多干部嘴上不说,心中却不以为然,“连个像样的酒店都没有,谁来旅游啊”!

  面对质疑,姜仕坤却底气十足—这些“土拐拐”书写过“抗战生命线”的辉煌篇章,是唤起太平洋两岸二战记忆和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活化石”,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姜仕坤决心把这段“土拐拐”变成晴隆旅游走向世界的捷径,忙而不乱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收集各种关于“二十四道拐”的文献,编撰相关出版物,不断储备“二十四道拐”的影像资料;

  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安南古城影视基地,高起点筹拍电视剧《二十四道拐》……

  “仕坤同志对旅游发展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上心,多次亲自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晴隆县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县长付明勇,对姜仕坤在工作上给予的支持,始终铭记。

  悄然积蓄的力量,终于在2015年得到释放。

  是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筹拍多年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在央视热播,引爆了过去几乎为零的晴隆旅游业!

  当年“十一”黄金周,10万自驾客涌进晴隆,通往“二十四道拐”的路被堵得水泄不通。

  借着《二十四道拐》的热度,晴隆此后又承办了一系列大型山地旅游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当地干部群众眼中,“姜书记为晴隆找到了另一条发展道路”。

  如今,一个集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山地户外运动、山地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优质山地旅游景区,正逐步成形。山地旅游与种草养羊一道,成为拉动晴隆脱贫奔小康的两大强劲动力。

  心中装着百姓,唯独少了自己

  “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是群众的‘贴心人’。”出生在边远山村、长期工作在贫困地区的姜仕坤,骨子里有深厚的农民感情。

  姜仕坤经常告诫身边工作人员,下乡时群众请你坐,不要擦拭椅子上的灰尘,“衣服脏了可以洗干净,百姓的心伤了,要挽回来很困难”。

  干部群众的冷暖,姜仕坤总是放在心上。

  2015年7月,在第一轮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时,姜仕坤来到晴隆县大田乡大田村鹞子组贫困户肖长青家。了解到肖长青会电焊技术,姜仕坤当即协调到1万多元资金,为肖长青购置了一套电焊设备,又在大田街上租了一个门面,为他开起一个电焊铺子,如今月入3000余元。

  在晴隆县人武部政委崔战朋的记忆中,姜仕坤不仅是一位好班长,也是一位好兄长,对干部的生活很上心。

  “人武部的6名干部均来自外地,姜书记不仅认得每一个人,连他们家里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崔战朋告诉记者。

  维护群众的利益,姜仕坤从不含糊。

  在晴隆现场新区建设过程中,姜仕坤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征拆户家中,和大家面对面地算账,然后回到办公室,反反复复数十次修改方案,最终形成了各方都比较满意的征拆方案。

  有利于百姓利益的事情,姜仕坤分毫必争。

  中缅油气管道过境晴隆县沙子镇,当地群众希望能建设一条支线,也能用上天然气。姜仕坤得知消息后,多次到省州有关部门协调,最终让当地群众用上了天然气。

  位于晴隆县北部的大田乡兰蛇村,是该县最为贫困的村寨之一,到2010年时,不少百姓还住着茅草屋,群众种的玉米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品种。

  为了给兰蛇找到一条脱贫路,2011年以来,姜仕坤忍受着痛风的痛苦,先后4次到当地走访,协调资金修建水窖和烟水工程,帮助当地发展烤烟,解决了兰蛇人的用水之困和产业之困。2015年,兰蛇的烤烟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心中装着百姓,唯独没有自己。

  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至今仍很清楚地记得自己与姜仕坤一道在贵阳出差时的情景。两人办完公事后,正好附近有个180元一晚的宾馆,姜仕坤看了看价格后拒绝了,最终住在一间100元一晚的招待所里。

  很多人不理解,姜仕坤回应说:“晴隆很穷,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节省不行。我是书记,就要作表率!”

  为脱贫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姜仕坤突然去世的消息传到晴隆后,很多干部群众的第一反应是“姜书记是给生生累死的”。

  这是晴隆县委副书记王琴记录的姜仕坤最后一周的工作日程—

  4月5日,正在黔西南州府兴义开会的姜仕坤感到身体不适。在妻子王作艳的强烈要求下,他来到医院检查。没等拿到检查结果,匆匆输完一瓶营养液的姜仕坤就赶回晴隆,连夜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工作。

  4月6日上午,返回兴义参加黔西南州乡村发展倍增计划与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会。中午又赶回晴隆,主持会议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直至深夜。

  4月7日,白天随贵州省项目观摩团观摩兴义、安龙、兴仁扶贫项目,当天连夜赶回晴隆检查观摩点的筹备工作。

  4月8日上午,在晴隆观摩点汇报工作;下午,随团观摩贞丰项目;晚上9点多,召集晴隆县有关负责人赶到贞丰开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相关事宜。

  4月9日,随团观摩贞丰项目后赶赴省会贵阳参加全省项目观摩总结大会。当晚,在贵阳听取关于晴隆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策划,之后连夜赶回兴义。

  4月10日上午,在兴义参加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大会。当天下午,在向黔西南州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后,赶赴广州。

  这期间,姜仕坤数次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几次都是靠速效救心丸顶过了最难受的时候。每次身边的人劝他赶紧去医院,姜仕坤的回答总是那句话:“等忙完这阵再去。”

  “书记实在太累了……”跟随姜仕坤6年的驾驶员朱黎家算了一笔账,姜仕坤所用汽车6年时间行驶了45万多公里,日均200多公里。

  “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干部。”由于太辛苦,朱黎家曾几次提出申请不再为姜仕坤开车。

  在晴隆县委、县政府干部的记忆中,姜仕坤总是行色匆匆,经常因为工作误了饭点,时常拿着一个馒头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五加二、白加黑,加班开会不分昼夜,下乡调研无论晴雨。”晴隆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贺伯果虽然只在姜仕坤身边工作一年,但对其工作的点滴都记在心里:

  扶贫联系点上的特困户,他每家都要走到;搞大型山地旅游推介活动,每个细节都要逐一过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整治,所有环节都要仔细斟酌;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每个项目都要参与讨论……

  晴隆发展的点点滴滴,都倾注了姜仕坤的心血:“只要还有一个晴隆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能休息。”

  姜仕坤在工作中是位“好干部”,在家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结婚20多年来,姜仕坤长期与妻子王作艳两地分居。“我们很少有机会通电话,他总是忙,经常深夜还在工作。”王作艳告诉记者,夫妻二人主要靠短信联系。

  由于工作繁忙,女儿中考、高考等人生关键时刻,姜仕坤都未能陪在身边。父亲生病住院,也未能在旁伺候尽孝。

  6年马不停蹄,6年艰苦奋斗,姜仕坤带领晴隆县一班人,向人民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十二五”时期,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16.19万人减少到7.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329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姜仕坤把对党的忠诚融入了骨子里,把对晴隆的热爱写进了血液。虽然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其所发出的耀眼光芒,必将照亮晴隆的脱贫攻坚道路。(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评论:时代需要姜仕坤这样的好干部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