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从三个方面着手 打好乡村旅游牌

2016年10月06日 11:23   来源:西藏日报   张珊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乡村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还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形式,是以贫困人口为主要的受惠对象,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扶贫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帮助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农牧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结合林芝市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巴松错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改变了过去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而且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从而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努力挖掘区域特色。要充分挖掘林芝丰富的自然、人文、民俗、旅游等区域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人文、自然景观,尤其要注重把林芝文化融入到景区服务项目中去,让乡村旅游服务体现出林芝的区域特色,让游客深刻体验当地自然人文氛围和民俗风情。

  打造体验互动特色。要不断扩大景区的服务功能,在过去仅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观农家景服务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能剌激游客消费欲望的旅游拓展产品,表演出能吸引游客眼球的文艺节目,策划出更多能让游客不得不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项目。从吃、住、游、玩、购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游客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感觉上对景区有全新的体验。实现服务内容由常规化向特色化、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服务形式由提供式向互动式转变。

  林芝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林芝优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积聚和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逐步改善林芝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最终推进林芝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原标题:打好乡村旅游牌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