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借款合同之后,张国强与国开行的领导握手祝贺,站在身后的内乡县长杨曙光(后中)笑得很灿烂。
□记者郭启朝文图
2016年9月9日,大河报以《内乡县扶贫一招鲜——结伴建“托牛所”贫困户走出永久脱贫新路子》为题报道的内乡精准扶贫经验,引起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的点赞。
9月20日,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两位同志特意赶赴内乡对本报报道的这一典型进行调研。南阳内外多个单位也纷纷组团考察内乡扶贫做法。结果发现,内乡县扶贫可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高招迭出,亮点纷呈,堪称可供借鉴的“内乡样本”。
一个地处伏牛山南麓的山区贫困县,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爆发力?用内乡县长杨曙光的话说,就是死死地盯着自己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盯着全县13605家贫困户,盯着国家释放的扶贫政策红利,盯着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发明创造想实招,精准设计搞定制,快速推进,真抓实干。唯如此,才能实现全县在2018年前脱贫“全覆盖”的伟大目标。
牧原撑起一把伞全县脱贫“全覆盖”
9月20日上午的内乡县王店镇均张村村部大院,热闹非凡,国家开发银行的同志、内乡县长杨曙光、牧原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曹治年等领导来到这里,举行聚爱农牧合作社成立暨国开行扶贫贷款签约仪式。
会议结束之后,老党员、贫困户张国强走到签字台,与国开行、牧原公司、聚爱农牧合作社共同签订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扶贫开发贷款借款合同》。
张国强告诉记者:“简直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做梦都想不到会摊上这样的好事。”张国强今年75岁了,妻子去世得早,患有癫痫病的儿子53岁了还未成家,一家两口只能靠2亩薄地维持生计。他听说参加聚爱农牧合作社能脱贫,就第一个报名入社。紧跟其后,均张村的91家贫困户全部在扶贫贷款合同上签了字。
签订了这个合同,又有了牧原公司的担保,贫困户不需要任何抵押就在“国开行”得到借款30万元。他们将这笔贷款用于聚爱农牧合作社发展养猪产业,然后滚动发展,共同受益,并让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用参加劳动便可稳固地年获利3200元。
内乡县王店镇党委书记路登伟说,成立聚爱农牧合作社,一手牵国开行,一手牵贫困户,这都是内乡县长杨曙光的点子。
说到成立的聚爱合作社,杨曙光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去省工商局给聚爱农牧合作社注册的时候,需要填写信息资料,根据合作社实际,需要将12000多家入社的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但省工商局注册系统设置的容量只有1500个社员。
当时就有人感慨:“聚爱农牧合作社真的是全省最大的合作社,把省工商局注册信息系统都撑爆啦”。
无奈之下,工商局为了聚爱农牧合作社的顺利注册,又专门开发升级了一套系统。
内乡县为什么要成立这么大的一个合作社?这里面有三个因素,一是国开行的扶贫力度大,张口就支持10个亿。二是牧原公司扶贫力度大。三是内乡县“全覆盖”目标的伟大构想。当然,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既有智慧又有魄力的杨曙光。
杨曙光在任内乡县长之前,曾任南阳银行董事长,这位懂金融,懂经济,善用互联网+技术的人被选为内乡县长之后,对内乡的经济工作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制定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超常的发挥。
“把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用足用透,让国家的政策红利全部释放给贫困户,是我这个懂金融者的责任和义务。”杨曙光说,国开行向内乡县政府承诺,支持10亿元扶贫贷款。除此之外,内乡县还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扶贫再贷款25亿元,这样一来,基本保证全县13605家贫困户实现脱贫“全覆盖”。
光伏发电,给脱贫拧上“双保险”
记者在余关镇黄楝村村部采访时,看到广场内的阅报栏顶部的遮阳板与众不同,均是蓝底白格子图案,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建的是光伏发电板,是内乡精准扶贫的又一个产业,叫光伏扶贫。
内乡县余关镇长李耀武说,光伏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工程,通过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可连续25年产生稳定发电收益。目前,余关镇黄楝村作为首批试点,在村部屋顶和广场已建成18000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根据设计,每10平方米可安装1千瓦的光伏板,年发电量1200度。光伏产生的电能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出售。每度电售价0.98元,产生效益近1200元,每户贫困户可配置6千瓦光伏板,成本近5万元,年发电收益7200元,除去各种费用,每户贫困户一年可得到3000元的分成。
内乡县长杨曙光说,光伏扶贫,我们抓住国家支持光伏发展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的机遇,探索实施了光伏扶贫项目。利用全县贫困户、村级公共屋顶和场地进行分布式光伏发电,按照每户6千瓦年发1200小时电的标准,建设总装机容量为7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可惠及内乡县全部的贫困户13605户。
又一个13605家贫困户脱贫项目!光伏扶贫项目,让内乡县的13605家贫困户上了“双保险”。
“两个全覆盖给每个农户带来的将是每年6200元以上的收入。”杨曙光说。
有了“双保险”,内乡县的扶贫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杨曙光说,这两个“双保险”即光伏产业扶贫和畜牧产业扶贫,只是内乡县扶贫的两大扶贫工程,是内乡县实施的“1+2+N”扶贫模式中的“2”。
那么,1是什么?N又是什么呢?
杨曙光说,1就是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传统农业如烟叶、茶叶、核桃、油桃是内乡的传统产业,群众有技术、有经验,种植有优势、有基础,市场好、销路广、收益高,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内乡县的十万亩烟叶、十万亩核桃、十万亩油桃、十万亩茶叶已成规模,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特色产业,如草腐菌种植,金钗石斛种植,高端蔬菜种植等。目前灌涨镇已经发展智能连栋温室2万㎡,新建仿野生金钗石斛基地200亩。同时也正引进以色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建设高效农业创新示范园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N就是扶贫中的“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内乡县,扶贫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亮点纷呈。如再就业扶贫,异地安置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智慧扶贫……
巧手叠出“千纸鹤”带着梦想满天飞
内乡县有一家特种浆纸厂,其名字叫仙鹤纸业。是一家年造浆5.1万吨、年造纸10万吨的新兴企业,2015年该企业销售收入6亿元,创税3600万元。其产品有中高档文化用纸、无碳复写纸、静电复印纸、书画宣纸、香烟铝箔纸等。
过去,这个厂只生产、销售原纸,而南方的厂商购进之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对原纸进行分切包装,之后销售到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内乡县长杨曙光在仙鹤纸业调研中形成共识,让仙鹤纸业牵头在一些贫困村建立原纸分割车间,生产终端产品,这样既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和税利增收,同时又安排了贫困户就业,拓展了扶贫渠道。
市县领导的高见得到了仙鹤纸业老板的高度重视,并立即行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在余关、马山、灌张、王店、大桥、师岗、赵店、赤眉等10个乡镇建立了纸张分切车间。目前,10个纸张分切车间共安置当地农民2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达300多人。
记者在仙鹤纸业设在余关镇的分厂里采访时发现,每个厂的工人们都十分忙碌,切纸、加工、包装,分工明确,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又显得有条不紊。
贫困户马丽娟告诉记者:“在家门口打工,是我多年的期盼,今天终于实现了。由于老板执行的是效益工资,因此都不会偷懒,一早一晚还会主动来加班。”记者问她一个月能拿多少钱?马丽娟笑笑说:“2000多元吧,不过老板发工资很及时哦。”
洁白精致的纸质产品,在女工们手中来回飞舞,恰似在舞动着一个又一个“千纸鹤”,她们理想和她们梦寐以求的脱贫致富梦都将随着这一个又一个的“千纸鹤”飞向远方。
依托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让当地的贫困户能够就近打工致富,这在内乡县叫“再就业扶贫”。在内乡县的采访中,类似这样的名词还有很多,如“异地安置扶贫”。
余关镇子育村的张黑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张黑旦居住环境恶劣,交通偏僻,土地贫瘠,饮水困难,不利于快速脱贫。而像张黑旦的贫困户在内乡占有一定比例。针对此,内乡县委、县政府提出异地搬迁扶贫,而投入则由政府买单。
记者在子育村看到,给贫困户盖起的新房舍有11套,目前已有6户贫困人家搬迁至此,张黑旦就是其中之一。张黑旦的房屋与大家一样,都是一张图纸设计的,上下两层。进屋后,有厨房,有卫生间,有主卧,次卧,一点都不比城里人住得差。
有了新的房屋,政府还给他找到了脱贫的工作,一家两口人一年收入两万多元。他告诉记者:“活了大半辈子了,只有今天才算活出个名堂。”
老百姓的点赞,才是最大的褒奖。而这也让致力于扶贫工作的内乡各级干部非常欣慰,信心百倍。
杨曙光告诉记者:到2018年实现全县13605家贫困户全部脱贫是我们郑重承诺,我们只能不遗余力,只争朝夕。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全面改变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完善和落实贫困村的道路、照明、安全饮水、绿化、电子、文体设施等公共资源的配套工作,让88个贫困村不仅全部脱贫,还让其变成美丽乡村,和我们一道步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