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生 通讯员 潘德辉 蒲庆峰
建档立卡贫困户7680户、29415人,贫困发生率19.5%……面对压力和挑战,今年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紧盯脱贫摘帽目标,实施“1234”工作法(建好一个堡垒、创设两大载体、用好三支队伍、落实四项机制),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好“一个堡垒”,扶贫后劲强起来
8月7日凌晨,龙胜伟江、乐江、马堤等乡镇突降特大暴雨。伟江乡里木村党支部书记石丹凤在抗洪中的表现,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基层堡垒。
特大暴雨来势凶猛,石丹凤被惊醒时,水已漫过家门口的大桥。她顾不上自家供销仓库里被洪水浸泡的几十万元货物,迅速挨家挨户通知、帮助沿河群众撤离……
8月8日洪水逐渐退去后,石丹凤又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妥善安置灾民。想到自家仓库被泡的肥料虽然湿了,但如果及时用还是可以的,于是石丹凤将这些肥料免费送给了受灾群众……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龙胜县委书记周卉说,“我们强化这一思想认识,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脱贫攻坚筑强堡垒。”
如何筑强堡垒?龙胜有三招:
压实党建责任。推出了党建任务交办单、党建问题反馈单、党建工作评比单“三单”模式,促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深耕细作党建“责任田”。
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坚持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两手抓”,目前,全县累计完成48个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工作。
精心培训党员。依托“党校课堂”“农家课堂”“远教课堂”等平台,对党员进行分层、分领域培训,提高党员的先锋意识和带富“真本领”。全县村级党员小组长进行系统培训后,近90%的小组长有了致富产业。
创设“两大载体”,扶贫轮子转起来
“你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吗?是的话每个果多得一毛钱。”9月6日,龙胜农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慧梅,一边数着罗汉果,一边对卖果的村民说。在合作社门口,一张红纸上的“罗汉果收购信息”写得明明白白——大果,普通农户0.7元/个,贫困户0.8元/个。
该合作社党支部是一个建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两个月前刚刚成立,200多名会员中,就有党员22人。来自乐江乡金坪村的贫困户老侯竖起大拇指:“你这个办法好,暖心!”杨慧梅笑笑说,我只是众多“带头党员”中的一个。
龙胜推出了党建促扶贫两大活动载体:一是开展“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贫困户富在产业链”活动;二是开展“邻里相望、党员帮忙、同步小康”活动。
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形成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龙胜还开展了“产业党员示范基地”“产业党员示范户”创建和评比活动。比如,瓢里镇上塘村的“支部+合作社+农户”和马堤乡芙蓉村的“支部+协会+蔬菜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泗水乡周家村党员蒙大凡创建的年出栏2万羽的凤鸡养殖示范基地,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带动了一大批群众脱贫致富。
针对贫困户的需求重点,该县组织党员开展了一系列“邻里帮扶”活动。对于空巢老人贫困户,组织党员为其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对留守儿童,组织“党员代理家长”为其提供亲情关爱服务;对于无技术的贫困户,组织党员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发展致富产业。
用好“三支队伍”,扶贫步伐快起来
马堤乡东升村、里市村地处高寒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是龙胜乃至全桂林有名的脱贫攻坚“硬骨头”。
东升村充分汇聚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党员致富能手的力量,有效利用扶贫后盾单位的帮扶力量,积极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深入开展“挂包联驻”,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另外,注重结合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的力量,对东升小学校舍进行建设,对留守儿童更加关爱,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推动教育扶贫……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为在脱贫摘帽工作中做到凝心聚力、合力攻坚,龙胜突出用好三支队伍——“当家人”队伍、“驻村人”队伍、“社会人”队伍。
龙胜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这类“当家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新一届村级党组织书记80%以上都是致富能人,有自己的致富产业。
加强对全县59名贫困村第一书记、71名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这类“驻村人”的管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今年以来,仅第一书记争取的扶贫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办好事实事150多件。
发动毕业回乡大学生、企业家、党员志愿者等“社会人”加入,壮大扶贫队伍。一批老战士党员志愿者主动参与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如何保证党建促扶贫的成效?“1234”工作法中的“4”,便是落实“四项机制”——考核机制、督查机制、结对帮扶机制、资金捆绑机制,以此形成持续、稳定、常态化的工作格局。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