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梁本凡:脱贫攻坚重在把握“精准”二字

2016年09月19日 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梁本凡

  【治理明言

  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落地”“精准推进”等一系列“精准”理念的先后提出,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南。在“精准”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已有近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迅速实现了脱贫,取得了脱贫攻坚初战告捷的好成果。

  但是,当前易脱贫人口基本上完成脱贫后,剩下的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认真领会“精准”的精神实质,破除虚扶贫与假脱贫,走向真扶贫和实脱贫。

  真扶贫与实脱贫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具体来说,到2020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所剩下的57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

  脱贫有效是真扶贫、实脱贫的刚性标准。包括两个条件:一是现行贫困线标准下脱贫,二是己脱贫人口的收入增长速度不低于现行贫困线上移的速度。脱贫有效取决于真扶贫。真扶贫指扶贫谋划有效、扶贫对象有效、扶贫过程有效、扶贫手段有效、扶贫速度有效、扶贫施策有效、扶贫结果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精准推进”,就是要求扶贫过程有效,“精准施策”,就是讲扶贫手段有效,“精准落地”就是讲帮扶对象与项目有效。

  做到真扶贫与实脱贫,在施策上要注意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结合。微观方面是指扶贫的农户对象、产业项目、落地时间、工作流程等,这方面要做到非常精细、非常具体。宏观方面是指扶贫的片区规划、宏观统筹、顶层设计、跨界合作等,要能做到总体精确、定位准确、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微观精准与否,要以宏观精准为基础。只有将“精准”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执着于某一个层面的精细,才符合“精准”的精神。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对“精准”的认识尚有待深化。例如,有的地区扶贫施策缺乏顶层设计,落地没有搭建战略性的平台,项目没有建立在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之上。有的地区将脱贫攻坚建立在小农个体经济、收入不稳且增长缓慢的低端农业项目之上,导致越扶越贫或者脱贫无望。

  精准扶贫脱贫,离不开对宏观大局的谋划与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为我们从宏观大局角度谋划精准扶贫脱贫策略提供了新的启发:只有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来谋划脱贫,从城乡统筹与互动来破解贫困,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来驱动扶贫,扶贫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