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魏海宁认为,贫困地区贫穷的原因有很多,但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却是政策发力也无法立即攻克的“难关”。国家的扶贫脱贫政策再好,也需要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抓住、落实、用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破除“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其中对于脱贫攻坚也有具体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既是“十三五”时期要补上的“突出短板”,也是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本届中央政府对贫困问题尤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扶贫工作方面打出了一套包括教育、产业等一系列立足于从“根”上脱贫的“组合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相继出台实施,有关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加大扶贫支出力度,2016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比上年增长43.4%,达到660.95亿元,并已经全部拨付地方。
应当说,在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超过6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世界公认的减贫贡献最大国家。极端个案的出现值得社会关注和反思,但由此出发,否定党、政府和人民在减贫领域的努力和成就,未免偏激。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更是进入了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攻坚阶段,压力和难度不小,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拔除穷根。
贫困地区贫穷的原因有很多。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缺乏支柱产业或产业结构单一、教育落后和人才稀缺等等,都是脱贫摘帽要攻克的难关。但贫困地区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却是政策发力也无法当即攻克的“难关”。
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不思进取,坐等扶贫政策或资金,甚至舍不得被摘掉贫困的“帽子”;一些困难群众破罐子破摔,不敢想不敢干,懒病缠身,一心只等天上掉馅饼,习惯站在墙角晒太阳,缺乏自力更生和脱贫致富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更有甚者,一些人没有把国家给的扶贫资金用来谋发展,而是用来挥霍享受。这就使国家制定好的扶贫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了越扶越贫、越扶越懒的恶性循环。身贫好扶,心贫难治,要想打赢扶贫攻坚战,就必须克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扶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国家的扶贫脱贫政策再好,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如果抓不住、落不实、用不好,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扶贫攻坚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同时,对因懒致贫、坐吃山空的群众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增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对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典型要大力宣传和表扬,使之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对缺乏脱贫技能的群众要进行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如果无法如期脱贫,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无法实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只有抓好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早日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网网友 魏海宁)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