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精准扶贫进入深水区,7000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县”摘帽已提上日程。作为扶贫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企业如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正在被全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清华大学、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经济观察报社、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海惠·小母牛承办的“世界公益慈善论坛·精准扶贫分论坛”在京举行,聚焦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为“怎么扶”提供了答案。
什么是企业眼中的精准扶贫?
几年前,汇丰银行可持续发展总监张惠峰去考察河北省保定市一个村庄的扶贫项目,进村就看到了秧歌队,晚上和乡亲们一起出去遛牛,感觉非常和谐。这是国际小母牛计划的项目点,村民不仅改善了生活状况,还提升了精神面貌。
“精准扶贫能做到3点就可以了:一是给农民可持续的生计;二是树立勤劳致富的理念、信心和精神;三是打造一个和谐的农村社区。”张惠峰说。
在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汪潮涌看来,扶贫不能只看经济指标,“我认为在做精准扶贫的时候一定要用‘组合拳’,不光解决‘穷’(生计)的问题,还要把弱(健康)、育(教育)、私(没有公心,只讲私利)的问题一并解决。”
恒昌公司CEO助理张兰则认为,企业精准扶贫首先要摸准需求。这是一家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为了把扶贫做得更精准,工作人员在北京市的房山区走访了1000多家农户。
“我们在找寻自己的那盘菜。找寻过程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张兰说。她认为第二步是探寻如何在扶贫过程中发挥企业力量。
她认为与政府合作有两点经验:一是扶贫需要政府牵头,但每个地区的精准扶贫有规划在,企业不能盲目地做事,打破原有规划;二是政府有资金,但未必有时间和精力把所有的管理下沉,而基层政府知道每一个农户的状态,是连接政府、企业与公益机构的纽带,企业将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投入这一体系,可以精准发挥作用。
三峡集团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贾波的观点聚焦得更为“精准”———他认为央企应将精准扶贫与企业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进入‘十三五’后,我们认识到央企参与精准扶贫和公益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应有之意。”贾波说,“成立基金会是因为目前它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据我了解,目前央企成立了12家基金会,这是扶贫的重要力量。”
如何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2014年8月,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民投”)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总规模超过2000兆瓦的光伏电站。该公司董事长白锐平介绍,企业选择“光伏扶贫”作为实践扶贫战略的路径,选择扶贫县盐池作为落点,两年内,投入资金达23.66亿元。庞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逐步探索,让该企业在扶贫方面形成三大模式:“光伏+投资”、“光伏+投智”、“光伏+机制”。
其中,“光伏+投智”模式效果突出。例如,企业为74个贫困村建设扶贫电站,总规模234兆瓦,投入将近18亿元,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收益,持续给付20年,总额近5亿元。白锐平介绍,并网后,将使盐池县全县8428户共2.5万贫困人口一次性全面脱贫。
白锐平说,“光伏+机制”模式打造组织引领、典型示范、产业支撑的长效机制,在盐池县打造了一个光伏低碳小乡镇,在工业、农业、科技以及健康养老等方面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浓缩未来生活场景,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农户树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改企业成立扶贫担保有限公司和产业基金,用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金,打通特色全产业链,有的农民现在已经变成了产业的股东和产业工人,通过劳动来致富。
“这种模式有盈利和商业模式安排,具备产品化特征,能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减轻了企业负担,同时又能树立农户的自尊自信,使自强自立有了基础。”白锐平说。
相比中民投,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简称“吉利公司”)在探索长效机制方面,依据的是自身的工厂网络。
该公司党委书记、资深副总裁陈文明介绍,企业启动了“及时雨计划”,“哪里有吉利的工厂就在哪里扶贫”,扶贫工作在5个省份展开。
陈文明介绍,吉利公司利用3至5年的时间,投入4至6亿元,精准扶贫河北张家口,陕西宝鸡,贵州贵阳,四川成都、南充、雅安,浙江顺安、夔州等地区,将帮助12000户以上的贫困家庭。
他强调,吉利公司的扶贫并不盲目,共对5个省份进行调研,与地方政府及各基地一起进行前期考察、对接和试点,并在今年5月份拿出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一计划包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特色发展等多个方面。陈文明表示,吉利公司将“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为脱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扶贫如何精细化、接地气?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你们遇到过什么困惑?如果让你重新设计企业未来的精准扶贫模式,你有什么新的创意?”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抛出这样的问题。对此,企业高管们感触颇深。
贾波认为,最大的问题是项目落地。“我们拿了一大把真金白银,以为地方政府会满心欢喜,但是地方政府并没有那么大的积极性。在扶贫攻坚阶段,容易扶的都已经扶得差不多了,留下来的都是‘拦路虎’、‘硬骨头’,所以,简单的资金投入是没有太大作用的”。
“我认为应将扶贫与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我们既要送资金,也要送项目、送经验。”贾波说,“在项目的筛选、管理、后续评价方面,应建立成套的机制”
白锐平也认为,扶贫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定位进行,不能“隔空喊话”;同时不能脱离当地“三农”实际,要接地气;此外,还要用资源的眼光看待贫困,用积极快乐的心态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做万千努力”。
贾波还认为,企业在扶贫资金的投入方面,不能采用“大水漫灌”、不计成本与报酬的粗放式管理,要实行精细化的管理。
“尤其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工作。”贾波说。
(责任编辑 :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