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辽宁丹东上半年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07个

2016年09月08日 16:50   来源:辽宁日报   

  本报讯 记者蔡晓华报道“在各级政府和丹东地税局的帮助下,我家栽了400多棵大榛子,去年第一年见效益,卖了七八千元。有了政府和包村单位的帮助,我们贫困户就有了主心骨。”望着丰收在望的大榛子,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通江村75岁的殷忠恕高兴地说。通江村耕地面积少,没有什么产业,家家户户过得都不富裕。村民们也想发展产业,可一来缺钱,二来不知道什么产业好。镇政府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引导村民们发展大榛子产业,包村单位又投资50多万元帮助建设库房,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热情更高了。

  这是丹东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上半年,丹东市各帮扶单位直接投入资金45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3193万元,落实项目316个,解决就业1196人,救助贫困学生289人,医疗救助408人,危房改造241户。

  年初以来,为保证定点帮扶取得实效,丹东36名市级领导每人定点帮扶1个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和1户贫困户,确定139个市(中、省)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点帮扶124个贫困村。年初至今,全市366个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1492名干部,走访慰问建档立卡贫困户3583户,送去慰问品、慰问金总价值131万元。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了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户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机制。各帮扶单位因村、因户、因人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规划和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从调研的情况看,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年龄大,或因欠缺劳动技能导致贫困的占多数。”丹东市扶贫办一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也意味着,扶贫成本越来越高,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丹东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战的冲刺期。”为把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丹东市各级扶贫部门一方面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另一方面,整合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和项目,把没有能力的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中来。

  扶贫工作,少不了资金做保障。记者了解到,今年中央和省及市县下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合计4300多万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丹东市共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07个,安排扶持资金2026万元。在加大扶贫投入的同时,丹东健全了财政投入保障和监管机制以及金融支持机制,实现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三个精准,并改革项目到户扶持方式,将到户调整为到人,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精准度。与此同时,各级财政、审计部门严格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每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确保各级扶贫资金精准用在贫困村、贫困户。

  凤城市大兴镇大兴村去年被定为贫困村,全村433户中贫困户就有135户,占总户数的31.18%。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凤城市扶贫办和财政部门深入摸底调研,投入2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依托某食用菌公司,在大兴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

  宽甸石湖沟乡亮子沟村共有132户、贫困人口285人,贫困人口多为老弱病残。宽甸扶贫办多次深入该村调研,确定了技术含量低、种植周期短、对土壤要求低的南瓜种植项目,并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发动30多户贫困户种植南瓜。亮子沟村明年准备大面积种植南瓜,并成立南瓜种植合作社,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走向致富路。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眼下,丹东各个贫困村正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产业等开发性生产项目,以及旅游、电商等新业态项目,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脱贫。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已覆盖全市375个村,扶持贫困人口1.5万人。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