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时下,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些贫困群众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有些人缺乏脱贫的意愿和志向。这对于实现精准脱贫是很不利的,必须下功夫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内在驱动力。
一要大力解放思想,引导贫困群众摈弃“等靠要”的思想,使其愿意脱贫,并想方设法脱贫。二要重视良好基础治理的激励作用。基础治理是跟民生直接相关的治理,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水平及其管理、公共卫生服务、教育优先发展程度等。把基础治理抓好,创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往往对贫困群众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三要将脱贫的对抗性因素与天然障碍因素加以区分、归类,一揽子加以治理。通过改变个体的生活态度,克服懒惰、赌博、迷信等脱贫对抗性因素。对于资源匮乏、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天然障碍因素,则需要全社会一致努力,才能克服。四要实行优先脱贫,并兼顾均衡脱贫。精准脱贫需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实行一户一策,对有条件的扶贫对象,要引导其优先脱贫,然后再进一步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五要宣传各种脱贫案例,充分发挥先行脱贫的示范效应,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热情。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