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27日电(记者陈晨)一连几个月,王兵都没动过枕头下压着的数百元“份子钱”。这位曾被“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的贫困户,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
50岁的王兵住在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岚皋县佐龙镇长春村,10年前井下作业时的一次工伤,让这位全家唯一的劳动力下身瘫痪,四口之家随即坠入贫困的深渊。如今,一家人吃低保,加上他的残疾人补助,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着初级的温饱。
可就是这份微薄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不属于”他。陕南山区民风淳朴、乡情浓厚,村里人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讲究要“过会头”摆酒宴请亲朋。每次接到请帖,王兵头皮都会一阵发麻,连说话也打起磕绊。
“人家‘过会头’,咱就得去‘赶人情’。乡里乡亲的,不去不行啊!”王兵苦笑道。可这每月至少一两场的“会头”,每次一两百元的份子,一算吓一跳,“一年三四个月的收入都被送了人情!”
其实,王兵还有个不愿说的“心结”:人穷不能志短,咱不能让乡亲们看不起。就这样,每次领到低保金,他都会从里面悄悄抽出几百元压在枕头下,以备人情之需。“面子”是有了,可全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栖栖遑遑。
“穷汉攀富亲,攀断背梁筋”,长春村流传的这句话,曾是陕南山区“人情风”的真实写照。婚丧嫁娶、盖房买车,满月酒、升学宴,一年到头,村里劝酒声、划拳音不绝于耳。山里人还讲究“男过36,女过33”,到了50岁,年年生日都要庆祝一番。名目繁多不说,酒席的档次也一路看涨,“你家上好烟,我家就得喝好酒,反正不能让人看不起。”
水涨船高的“份子钱”也让村民不堪重负,贫困户更是首当其冲,发展产业或务工挣的钱,一小半都被随了礼。
“年轻人打工寄给家里的钱,都被老人送了出去。”长春村党支部书记刘启友说,摆酒风愈演愈烈,一些贫困户也动了心思,举债亦要操办一番。为了能收回送出去的人情,有人甚至把生日改在正月过,就因为正月回家的人多。“钱都花在了‘赶人情’和‘过会头’上。你再怎么帮扶,光开源不节流,想脱贫,难啊!”
脱贫攻坚,就得把群众身上的“隐形负担”减下来。为了刹住这股“人情风”,今年以来,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各村陆续成立起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节俭办婚丧。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不违规办酒席,乡亲们婚丧嫁娶时的排场也少了,心劲儿开始往脱贫致富上使。
王兵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他还发现,山里多年的风气也真有了转变。最近,佐龙镇社区的王庆堂给儿子办婚礼,没请乐队、不搭拱门,只请了家里的直系亲属,仪式办得简简单单却也不失热闹。事后一算账,他至少节约了1.3万元。省出来的这笔钱,王庆堂准备买些种子,种植15亩魔芋。
“甩了‘人情债’,脱贫才能跑得快!”长春村贫困户张民文感慨地说,半年多没参加“会头”,全家省下近3000元。更重要的是,乡亲们的观念变了,自己也不再盘算着靠摆酒挣回份子钱。最近,驻村干部帮他制定了养蜂计划,他也在积极参加培训,似乎已经看到了今后如蜂蜜般甜蜜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