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以党建促脱贫纪实
刚建成的大湾村扶贫移民安置点。 黄俊毅摄
大湾村集成式光伏扶贫发电站。黄俊毅摄
安徽省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任职,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扶贫又扶志,改变了当地一些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带领全村贫困群众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依靠就业、产业“两业”并进和“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山巍峨,云雾蒸腾,栋栋新楼掩映在绿树间。这可是曾经以贫困而闻名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去年4月24日,习总书记来到我家,问我到年底能有多少收入。我说估计有6000元,没想到年底一算账,收入超过1万元。我现在住进了新楼房,今年就申请脱贫。感谢党组织!”大湾村67岁的贫困老人陈泽申激动地说。
陈泽申的儿子几年前病逝,丢下他和小孙子艰难度日。如今,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像陈泽申这样的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
组织如涣散,什么事都干不成
安徽省指导各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采取领导包联、挂点联系、选派第一书记等措施,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大湾村位于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的大别山深处。
大湾村以前很穷,有地理条件原因,也有党组织没能当好脱贫攻坚主心骨的原因。“过去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什么事都干不成。”一位村民说。
巨变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为整顿贫困村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安徽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导各地按照每年不低于5%至10%的比例,倒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整顿,采取领导包联、挂点联系、选派第一书记等措施,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几年来,安徽省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共选派了2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金寨县中医院信息科副科长余静就是这2万多名优秀党员干部中的一位。2015年7月份,她被选派到大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余静到村后,将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深入了解,她发现大湾村姚湾组党员何家枝过去曾担任过村干部,又在乡里干过综治协管员,群众基础比较好,就向乡里建议,请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担起了“领头羊”的重任,并将两名后备干部选进村“两委”。
以前,大湾村党组织活动不正常,党员一年到头参加不了几次会。新调整的村党组织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开展“五星党员”争创活动,激发了全体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61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主动与73户贫困户“结穷亲”,开展“四联四帮”活动。
心劲足,致富脚步就快了
为改变一些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大湾村完善议事规则和村务监督机制,组织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8月10日23时,受台风苏迪罗影响,大别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大湾村40多户村民都在睡梦中,全然不知山水已暴涨。那时,余静到村任职才10多天,接到上级发来的警报后,她不顾身体不适,与村班子5位成员一起,冲进齐腰深的洪水中,挨家挨户拍门呼叫,终于及时将全村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
以前群众有事都不和村干部商量,从这天起,有事就来找党组织,找余静商量。
贫困村民杨习伦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上有父母,30多岁还没成家,总想靠政府救济过日子。为激发杨习伦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余静和包片干部在3个月内,连续40多次上门家访,与他促膝谈心,摆事实、讲道理,同时联络能人大户指导他养殖土鸡、黑毛猪,还帮助他选址建舍、申请贷款。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习伦慢慢变了,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养猪喂鸡,忙里忙外,一年下来不仅盖了新房,还娶上了媳妇,一家人过上了甜美的日子。
像杨习伦这样的贫困户,余静和村干部隔三岔五就会入户走访。为改变破除一些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大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完善议事规则和村务监督机制,重大事项经过“四议两公开”决策,组织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我脱贫、我光荣”授牌、“最美家庭”创建等活动,把小山村管理得井井有条,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春节,有贫困户贴出“勤俭持家自脱贫、立志奋斗早致富”的对联。
进驻大湾村后短短3个月时间,余静和村干部一起动员群众实施了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完成了39户49间危旧房屋改造重建;组织县中医院125名医护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进行健康帮扶,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政策精准,百姓生活越过越好
大湾村确立了就业、产业“两业”并进和“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如今,贫困人口由575人减少到338人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余静和几位村干部逐一走访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查看每家每户的住房条件、劳动能力、教育医疗、收入状况,摸清致贫原因,先后5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建议,组织党员群众去安徽利辛、河南洛阳、江苏华西村培训,开阔眼界,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大湾村确立了就业、产业“两业”并进和“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
在村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大湾村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依托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色资源,深入挖掘红11军32师驻地旧址红色资源,带动群众发展民宿和农家乐。陈泽申老人搬进安置房后,将腾退出的老屋交由旅游公司统一装饰经营,旅游收益按50%比例分成,仅此一项去年就增收8000元。大湾村还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茶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200亩,大力发展茶叶、灵芝等主导产业,并积极落实中央扶贫政策,将40位贫困村民安排在生态护林员、美丽乡村保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上,帮助他们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
如今的大湾村,泥巴路改成了柏油路,土坯危房变成了新楼房,贫困人口由575人减少到338人。群众纷纷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我们大家伙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好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