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山区贫困户就业脱贫路艰难 鄂粤劳务协作送来“就业月老”(图)

2016年09月21日 08:46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罗娟

  贾荣山每天可以扎100多把扫帚,厂里还管他吃住。在郧西山区,田间地头种满了“铁扫帚”,小小的扫帚成为帮助当地脱贫的重要产业。图为贾荣山正在扎扫帚。本报记者 罗娟 摄

  儿子“大堰”终于顺利“南飞”到深圳上班了,家里的生活应该会好起来。51岁的湖北十堰市郧西县贫困农民钱正仓紧巴的日子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因为疾病,他脸庞过于瘦削,眼睛突出。

  从湖北郧西县到深圳美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路程超过1500公里,开车需要20个小时;从河夹镇到郧西县城,约20公里蜿蜒山路,开车需要1个小时;从东寺村到河夹镇,约5公里山路,脚力好的山民走出大山也需要2个小时。

  从东寺村到深圳,身体不好缺乏技能的钱大堰,“南飞”之路原本不易,但是,在两地政府充当“就业月老”的牵线帮助下,8月12日,他顺利来到深圳美律工作。

  今年4月,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率先启动湖北郧西县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劳务协作试点,探索贫困人口稳定外出务工机制,以加快脱贫。

  钱大堰正是郧西建档贫困人口,通过劳务协作顺利找到了工作。从4月17日起至今,郧西县共组织专场招聘会9场,入场的2140名贫困人员中,有460人已达成就业意向,374人赴广东就业。

  贫困人口的艰难就业脱贫路

  鄂西北的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依山带江,大山秀丽,却并不富饶。

  30岁的钱大堰家中贫困,父亲钱正仓患有肺结核、胃病等多种疾病,不能再干泥瓦工、不能下地,钱大堰母亲病亡后,家里依靠75岁的祖父干农活过日子。

  高高瘦瘦的钱大堰高度近视1800度,曾在新疆、厦门等地短暂打工的他,因为脑缺血和严重胃病,在家休息已经半年多。初中文化,身体不好,没钱没一技之长,钱大堰对出门找工作有点茫然。但是父亲把他打工看做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希望。

  “去年地里收入才600多元钱,就指望大堰打工了。”

  郧西是劳务输出大县,去年输出劳动力14.92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41亿多元。劳务输出,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渠道之一。郧西县人社局局长魏荣冰介绍,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平均在4000元左右,输出一名劳动力,就可以解决这一户的脱贫问题。

  然而,“贫困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身体素质偏差、技能缺乏、文化程度不高,通过市场手段难以顺利实现就业。”魏荣冰称,郧西县贫困人口以劳务输出方式实现脱贫,尤其是实现贫困人口的稳定就业面临着现实难题。

  郧西县河夹镇副镇长彭博则忧心,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一些劳务型企业不断紧缩招工,农民工找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

  “虽然到处缺人,但实际工作没那么好找。”今年25岁的陈巍曾经来过深圳务工,“1000元钱很快没了,”他被黑中介骗走了200元钱,每天吃饭都需要几十元钱,最后只能在网吧车站等地过夜。企业搬迁裁减了工人,陈巍又失业回家了。钱大堰也一直辗转各地干着保安等岗位,没有稳定的工作。

  郧西的脱贫路确实艰难。

  打工无门的贫困户,是这次政府“牵线”的难点,也是重点。“6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可以通过劳务输出脱贫。目前,45岁至60岁的劳动力不仅年龄偏大,而且普遍缺少技术,没有打工经历。他们的务工需求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魏荣冰说。

  输出地:逐村逐户摸底,帮就业还帮维权

  今年7月,钱大堰被村干部通知在家门口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招聘会,8月12日,他跟随政府的专车来到了深圳,宿舍、饭卡、体检、岗位培训乃至工服一应俱全。“无缝对接上班了,还是企业培养的基层干部。”

  如何让钱大堰们长期稳定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4月18日,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同意湖北省郧西县与广东省开展劳务协作试点工作的函》,把郧西县列入贫困人口劳务协作试点县,与广东省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协作,政府当“就业月老”,让郧西的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形成有效对接。

  今年2月底,郧西县精准扶贫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就开始组织近千名干部,逐村逐户逐人进行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统计,对基本信息、务工厂址、工种岗位、劳务收入、是否有专长、是否经过技能培训等相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建立了劳务输出动态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

  魏荣冰介绍,经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郧西确定了劳务协作的3个主要方向:对已经赴广东省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行单线联系式的跟踪服务,帮助其稳定就业;对有赴广东四市就业意向的贫困人员,实行人岗对接,促进转移就业并提供后续服务;对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行定向教育,组织他们赴广东省接受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其成长为技能型产业工人。

  目前,郧西在各个乡镇成立了10个精准扶贫工作部,整合各方资源,创建了乡村“留守乐园”“就业扶贫车间”,组建了郧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就业服务超市”等机构,帮助农民工对接劳务需求。

  在广东四市,郧西设立了劳务协作服务站,并成立了流动党组织,随时帮助农民工“牵线”用工方,提供务工信息,维护合法权益,搭建了一条劳动力外出打工“绿色通道”。

  记者看到,在村里的“留守乐园”,钱正仓可以和儿子视频通话,还可以到留守乐园咨询政策,甚至喝茶坐坐聊聊天。在深圳,钱大堰有困难可以咨询郧西劳务协作服务站。

  输入地:加强供需对接,“找得准留下来”

  创建“求职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确保“找得准、出得来”,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精细服务确保“留得下、稳得住”……作为输入地,深圳市通过加强精准对接和服务,促进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在劳务输出对接中,深圳市形成了求职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建立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工作机制。其中,在求职需求的摸底中,深圳与3个县政府合作摸清了“4个底数”:输出地贫困劳动力总数、来深就业意愿人数、原已在深就业人数、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两后生”愿意来深接受技工教育人数等。

  深圳市与输出地建立了“三来三往”撮合对接工作模式。首先根据输出地第一次提供的拟来深就业贫困劳动力基础数据,初步收集岗位工种,整理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反馈给输出地,引导有意愿的劳动力根据实际调整求职意向;然后组织发动管理规范、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且有用工需求的企业针对求职意向开发岗位,并再次将相关企业、工种岗位信息反馈输出地;最后,根据输出地开展人岗匹配形成的求职清单,组织拟参加招聘企业再次筛选岗位,引导企业适当放宽年龄、教育程度等限制,提高岗位适配性,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岗位供给清单”。

  3个多月来,36家企业提供了与贫困劳动力求职意愿匹配度较高的岗位3887个,截至8月9日,新招的201人月薪为3500元至3800元,其中在岗并正常参加社会保险的有126人,在岗率62.69%。

  “招进来”还得“留得下、稳得住”。深圳市还建立了岗位储备制度,各区按1∶0.3的比例储备有效岗位,对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一对一”服务,不挑不拣确保一周内推荐上岗。同时建立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招用企业的联系人制度,督促企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时发放工资待遇。

  在为输入劳动力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深圳市政府也努力提高用工企业的积极性,参照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招用企业予以稳岗奖励和社保补贴政策。

  今年3月以来,深圳市坪山新区就业中心主任黄向英每天都在微信上和贫困就业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沟通。企业空缺了什么岗位,贫困劳动力需要什么岗位,她手里有台账,心里更有本账。一名听力有障碍的工人就业,黄向英不厌其烦,一连找了4个工作岗位供选择。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劳务输出更有针对性了。在山区脱贫攻坚中,起到了更加显著的作用。”两地就业扶贫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感慨。

  记者手记

  扶贫精准才更有生命力

  罗娟

  在郧西的大山里,残障人士贾荣山是村里的五保户,一直独居,直到扫帚厂开到了村里。他每天可以扎100多把扫帚,一年可以挣8000多元,扫帚厂还管吃住。我问他愿意在家还是在厂里,他咧开嘴笑了,说了两个字,厂里。

  和想象相反,一些贫困人口,哪怕是身患疾病或者是目不识丁,仍然有劳动的意愿。

  和一位多年从事就业扶贫的基层干部交流,他说,大家都认为贫困人口看起来似乎是不劳动也不愿意劳动,其实他们更多是不知道什么样的岗位更适合自己,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根本改变命运。他在基层工作亲眼所见,许多次,帮扶资金到了贫困劳动力手里,可是他们依然不知道怎么花,“钱有数,很快花没了。也许我们还有下一个项目,但是贫困的面貌无法根本改变。”

  他的感受是,就业是帮助贫困劳动力适应社会,懂得劳动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上过班的人“会管钱会想事儿,日子不怕过不好”。这位干部每个星期都给他帮扶的对象打电话交流工作感受,目的是帮他“坚持上班”。

  精准的就业扶贫,是要让劳动者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能力和机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样的扶贫才能让整个家庭焕发生命力,让扶贫具备造血功能。

  深圳人社干部黄向英常听基层人员抱怨“贫困劳动力不好‘伺候’,找到工作不愿意去,去了没几天就走了”。她从郧西一位中年劳动力求职经历中找到了原因——不精准,不适合,当然留不住。井下作业破坏了这名工人的听力,电子厂,他达不到企业高精的要求;机械厂,会进一步损伤他的听力,黄向英一连给他介绍了4份工作,才找到双方匹配的工作。这名工人如今已经在企业工作了3个月,月收入达到3500元。

  黄向英感慨,以前觉得就业扶贫就是介绍个工作,可在扶贫前面加上精准二字,就要考验帮扶者的用心了。

  前有黄向英这样基层干部实打实贴心找匹配的工作,后方村里有留守儿童和老人关怀中心,还有送体检送话费可以视频通话,这些细枝末节的贴心,真正让扶贫工作忧贫困之忧,想贫困之想。何愁无法劝他们离开大山,用劳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原标题:【三工调查】“堰”南飞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