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脱贫路上的兰考答卷:扶贫要靠拼 动力靠内生 产业拔穷根

2017年03月28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用于黄河滩区群众搬迁的兰考县谷营镇姚寨新村社区(2016年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 博摄

  兰考脱贫了!3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这一重磅消息:截至2016年末,兰考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27%,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河南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兰考地处黄河故道,沙、涝、碱三害严重,是河南公认最穷县之一。50多年前,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带领群众与灾害顽强斗争,铸造了著名的“焦裕禄精神”。

  从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考时,兰考县委承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到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兰考践行了诺言。

  扶贫要靠拼

  小宋乡王岗村贫困户李秀娥,几年前家中喜事较多,按风俗全部大摆60桌宴席,为此花了近20万元,负债累累。

  2015年,李秀娥的四儿子结婚、二儿子的孩子4周岁,按风俗又准备大摆宴席。乡干部、驻村扶贫干部、村干部闻讯立即上门做工作,承诺办酒席那天亲自到场解释,替她节省了上万元。“全乡大力倡导红白喜事简办,喜事每桌不许超过8个菜,外加一份大锅菜,丧事只办一份大锅菜,既让客人吃饱,又不铺张浪费。乡镇干部到场督导宣传,给足了主人面子。前几个人简办了,后来人就会跟风简办,慢慢就形成新的风俗了。”小宋乡乡长刘红超说。通过移风易俗,小宋乡这两年已为农村群众节约开支近2000万元。

  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提供了一个时间表:

  2014年4月,兰考县强力推进三年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出台。

  6月,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15个、贫困人口7.7万人。

  2015年1月,345名优秀后备干部从县乡两级选派出来,全部派驻到全县115个贫困村。

  3月,按国家、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暨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程序,采取“四议两公开”的方法,对全县的贫困人口完成了再识别。

  6月,再次开展入户调查,重点排查2015年预脱贫贫困户,为贫困户制定后期脱贫规划,帮助贫困户定措施、上项目。

  10月,对全县所有行政村排查一遍,将最新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纳入贫困户范围……

  动力靠内生

  张文中是兰考县东坝头乡双井村村民,由于患有肺气肿和心脑血管病,多年来,他不仅没力气打工赚钱,还欠了不少债。更不幸的是,他儿媳智障,儿子患有先天性左大脑重症闭塞,都不能自食其力。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张文中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身上。2014年,在精准识别中,双井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张文中一家6口全部被认定为贫困人口。按扶贫政策,张文中治病,政府给报销医疗费;全家享受低保政策,每人每月可领150元;孙子、孙女上学,每人每年能领5000元补助。

  之后驻村扶贫干部又上门和张文中一起商量养羊致富的办法。很快,扶贫干部把4只种羊送上门。2016年,他们家卖了15只小羊羔,收入2万元。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张文中家摘掉了贫困帽。

  兰考县选派干部驻村实行脱岗驻村,严格遵守“五天四夜”工作制,规定: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紧接着,对450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轮训,开展“三联三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贫困村、科级干部联系软弱涣散村和政策兜底贫困户、机关在职党员联系一般贫困户和贫困党员)活动,全县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联系帮扶,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和困难党员帮扶全覆盖,提振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锻炼了干部队伍。

  同时,不断加强脱贫攻坚督查工作,要求各乡镇根据督查反馈结果切实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7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免职,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被撤回。为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兰考县评选表彰了两批70名“驻村扶贫工作标兵”。在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中,兰考县提拔重用一线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5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30名县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班子,干部扶贫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30岁的漂亮姑娘郭俊玲原是兰考县民防局公务员,2015年1月27日参加驻村扶贫工作队来到谷营镇枣营村。一进村,她就挨家挨户走访,记满了厚厚一本笔记,半个月下来人就变得又黑又瘦。像她这样拼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数不胜数。

  郭俊玲在全县率先印制了便民服务联系卡,组建了扶贫文艺宣传队,又用自己的工资本作抵押,帮助将要倒闭的两家村办企业分别贷款20万元和25万元。因扶贫工作突出,2016年郭俊玲被评为“驻村扶贫工作标兵”,从普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直接晋升为谷营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我们驻村扶贫,有盼头,干劲足。”郭俊玲说。

  产业拔穷根

  50多年前,为治理沙丘、盐碱,兰考人民广植泡桐。盐碱沙地长出的泡桐,材质韧性足、音质好,是上佳的乐器板材。由于交通不便、资金匮乏,乐器生产一直停留在小作坊阶段。

  变化始于2014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贴息贷款来了,一对一技术帮扶来了,乡村泥泞公路也得到硬化了,乐器制作迅速成长为大产业。

  48岁的徐顺海,是堌阳镇范场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中最早从事乐器加工的人。范场村由范场、徐场、李新庄3个自然村组成,共227户12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273人。驻村扶贫工作队两年来带动该村发展乐器厂44家,带动就业593人,手工生产高中低档古筝、琵琶、古琴等各类民族乐器,年产5万多把,产值5亿元,远销世界各地。“国内古筝、古琴、琵琶音板,90%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堌阳镇党委书记董文选说。也因此,堌阳镇被命名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

  因病致贫的62岁贫困村民徐文献,2015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拿到10万元扶贫贷款,办起民族乐器厂,2016年实现纯利润10万元。通过民族乐器产业带动,2016年底,范场村群众人均增收5000余元,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兰考长期贫穷落后,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少产业支撑。”蔡松涛颇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来,兰考县持续推进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比如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在县产业集聚区,以强县为目的,完善产业链条,承接东莞家居企业集团式转移,打造品牌家居产业集群和中高端家居集群;在乡镇,对木制品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进行产业规划,逐步打造了6个乡镇专业园区;在农村,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支持发展群创产业,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6年,兰考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55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6亿元,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61元,增长12%。(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夏先清 闫伟奇)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