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景远)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尚有433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因病致贫占比达40%以上。精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靶向”拔除因病致贫返贫“病根”,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关键。
全民医保暖人心(资料图 来源:CFP)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表示,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可以考虑“围绕当前因病致贫的2000万(人群)采取一些‘靶向治疗’”。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健康扶贫。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随着去年《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印发,我国推进健康扶贫的路线图逐渐明晰。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多部门合力攻坚,精准施策,力争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就健康扶贫建言献策。
【精准摸底】建立健康扶贫管理数据库
精准推进健康扶贫,前提在于精准识“病”。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80多万人开展入户调查,重点核查发病率高、费用高、影响生产生活能力的93个病种,全面摸清了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并建立健康扶贫管理数据库,录入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相关情况、社会救助项目、救助频次和金额等信息。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齐齐哈尔大学校长马立群和全国政委委员黄惠玲均建议推进健康扶贫信息化建设,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健康扶贫管理信息平台、健康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和方法,以便及时了解各地健康扶贫工作开展的动态、效果,掌握各地贫困患者就医管理、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情况,为决策分析提供信息化支撑。
【分类施策】因地因人因病“靶向治疗”
精准推进健康扶贫,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因地因人施策、因病分类救治。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强调,坚持“三个一批”策略,将当前患病贫困群体大体分为三类,进行“靶向治疗”。
——大病集中救治一批。启动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助,在2018年底前组织对农村贫困、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中罹患食管癌、胃癌等7种大病的患者进行集中救治。目前,已在8个省份开展了试点,集中救治6万多人,今年将扩大至全国。
——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对疾病负担重的贫困户采取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进行大病救助等综合性措施进行兜底保障。
——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通过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将医疗支出费用控制在一个额度内。
【难点攻坚】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应保尽保”
精准推进健康扶贫,成败在于能否根除大病致贫这一最大“病灶”。“如今许多农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大病报销比例。”全国人大代表熊维政建议,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报销比例,解决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我国自2012年开始试点大病保险,2015年推行至全国,覆盖超10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资金超300亿元。目前,全国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70%左右。今年,卫生计生部门将以兜底保障为重点,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
“今年要在全国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农村持卡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加大大病保险工作力度,凡是患大病的,均可享受大病保险报销。”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昨天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时表示。
一是降低起付线,取消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普通门诊的起付线,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二是增加便利性,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应急救助“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三是提高精准性,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助工作。
【加强兜底】夯实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服务
精准推进健康扶贫,根基在于科学投入,综合施策,提升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医疗服务水平,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
——医疗保障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已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2016年起,各级财政对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420元。2016年贫困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67.6%,74%的贫困县初步实现了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今年,将在全国贫困县普遍建立起补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取消贫困人口住院预付金;开展大病社会救助工作试点,进一步减轻大病个人费用负担。
——医疗服务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国拟在贫困地区加强近1000所县级医院、2000多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面积缺口较大的400多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和300多个县级疾控中心建设。社区层面,以农村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投入,到2030年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同时在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与此同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健康扶贫工程。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建议,通过培训、培育、公益创投等方式推动扶贫济困类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创新扶贫模式。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