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春喜
如何确保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郸城县按照国家脱贫攻坚和健康扶贫工作要求,创新思路,改进方法,围绕“精准”细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被群众称作“扶到了点子上”的新路。
全面义诊 防病为先
7月5日,郸城县卫计委组织的健康扶贫义诊活动在东风乡董楼村如期开展。体检中,医生发现61岁的村民董国连患有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情况比较严重。义诊队当即组织现场专家进行会诊,结果与医生诊断一致,当场下了病情告知书,建议立即入院治疗。在家庭签约医生和家属的陪同下,随行的120急救车将董国连送到县直医院救治。
从检查发现病人,动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终使病人转危为安。这是该县针对健康扶贫建立的“县级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实施,村卫生所配合”的三级保障联动网络,确保发现一例病患实施治疗一例,不让一人因病致贫、返贫。
截至6月底,该县组织县直四家公立医院已完成义诊300个行政村,累计义诊5.6万人次,查出各类患者2.4万人,免费发放药品折合资金120万元。“8月底可扩大到全县所有非贫困村,实现义诊全覆盖。”县卫计委负责人介绍。
为增强乡村医疗技术力量,让患病群众在家门口及时得到救治,县卫计委还专门选派151名县直医疗单位医师以上人员,派驻18个乡镇卫生院及所属贫困村卫生所坐诊,实施技术帮带,切实提高乡村医生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强了基层救助病人的力量。
逐户签约重点巡查
入伏的第一天,大清早,张完乡大周村卫生所医生周子才身背小药箱,走进70多岁的困难群众周永彦家。为老人体检后,周子才叮嘱老人严防摔倒,临走送上一瓶治疗高血压的药。
今年年初,大周村在家的846户村民全部签约,周子才成了他们的家庭签约医生。从县健康扶贫义诊和乡镇卫生院签约义诊反馈的信息中,周子才按高血压、糖尿病等症进行分类,每个病种有多少人,谁的药该吃完了、谁该体检了,他都有一本明白账,总会及时地出现在村民面前。为全面掌握村民患病情况,及时施治,周子才还创新“十一问”工作法。村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目前,全县19个乡镇家庭医生签约22.6万户、82.9万人,签约率6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签约37322户、131044人,签约率100%,贫困家庭随访服务率100%,贫困人口免费体检7.8万人。
全县近千名像周子才这样的签约家庭医生,每天背着小药箱走家串户,重点巡查患病群众,为居民提供医疗和咨询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有效保障。
“以前有病都是熬,不行了才去医院瞧。现在好了,小病能在家里看,大病乡里有专家。健康扶贫真是及时雨,几时需要几时来到。”一位群众编了这样一首顺口溜表达自己的心情。
政策引领服务支撑
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该县创新实施“4+2”政策,做到“四抓、四查、四提高、四减免和两个兜底”。
“四抓”——抓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抓县域协同医疗服务、抓优质便民医疗服务。
“四查”——健康检查、慢病筛查、婚前检查、妇幼筛查。
“四提高”——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住院报比提高10%;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住院报比提高10%;在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金额上限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九种大病”民政医疗救助,年上限由1万元提高到2万元。
“四减免”——减收参保费每人30元、减收大病医疗保险起付线50%、减收门诊检查费40%、免收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补起付线。
“两个兜底”——为每人购买60元大病补充保险,按照省市县“334”比例进行兜底;针对“九种大病”人口常规治疗合规医疗费用,经各种报销救助后,对自付部分由县财政进行兜底。
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该县还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健康扶贫专项救助五位一体“一站式”结算,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腿,患者少跑腿。
整合乡镇卫生计生资源,设立“爱心门诊”,贫困人口门诊就医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门诊治疗费、门诊观察费等相关费用减免40%,慢性病患者门诊自付费用政府兜底等。
一年多来,该县出台健康扶贫政策23条,一系列精准举措牢牢构筑起群众健康的“防火墙”。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