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给贫困学子无私“母爱”

2016年12月22日 08: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夏先清 通讯员 王晓晴

  从2006年到2016年,河南大学“母亲助学活动”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中,“母亲助学活动”从最初的帮助河南大学的贫困学子扩展到帮助河南兰考、南召以及云南金平山区等地的贫困生。

  目前,“母亲助学活动”已募集善款近140万元、图书7000余册、文具7000余套……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人次。

  “母亲助学活动”始于一封博客上的倡议书。

  2006年12月5日,河南大学德语系老师张晓晖得知自己的一个学生用睡眠来抵抗饥饿时,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他在博客上发出了筹款倡议。

  “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希望参与‘母亲助学活动’的捐助人,能够像无私的母爱一样不求回报。”所以张晓晖以母亲的名义发起捐助,后来定名为“母亲助学活动”。

  张晓晖的博客总点击量只有20余万人次。发出倡议书后,他一直担心“会有人捐款吗”?

  出乎意料的是,没多久,就有8位网友先后捐出2500元,张晓晖也捐出1000元。一个多月后,张晓晖将3500元送到河南大学7名贫困生手中。

  原本打算发起一次捐助后就不再继续的张晓晖,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网友的汇款,这使他下定决心将“母亲助学活动”坚持下去。

  “直接捐助贫困生,无任何中间环节,保证所有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中。”这是张晓晖给出的承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母亲助学活动”的运转情况,张晓晖将捐款信息在博客中实时更新,每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笔捐款去向都随时公开。账户每支出一笔钱,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

  “我愿意捐款,虽然我正在还房贷。我只想申明一点,请务必将这些钱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网友石头的留言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据张晓晖介绍,刚开始捐款人大多是自己的好友,更多的网友不是不想捐款,而是在观望,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人们最怕的就是受骗。

  “这个社会不缺少爱心,只是需要提供放心传播爱的渠道。”张晓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助学活动”的信息公开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晖得知河南南召山区有很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资助南召这些孩子。张晓晖每次去山区的路费、食宿费以及买给孩子们的礼物都是自己掏腰包,只有直接送到学生手中的钱来自“母亲助学活动”资金。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张晓晖每次都悄悄家访、默默捐助,低调得像走亲戚。

  在张晓晖眼中,那些贫困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理解与关爱。不联系媒体、不拍照,也不大张旗鼓举办捐赠仪式,最大限度保护贫困生隐私,是“母亲助学活动”坚守的理念。

  每次捐助时,张晓晖都会鼓励受资助孩子好好生活,自信地面对未来。他没有强调要把钱用在学习上,“我告诉他们,只要觉得能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就可以。也许你需要一个MP3,就用这笔钱买吧”。

  在河南大学“母亲助学活动”十周年公益沙龙上,张晓晖说:“大家总认为我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参加公益活动,其实是一群善良的人感动着我、推动着我,让我无法停下和他们一起做公益的脚步。”

  张晓晖的公益行动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他的学生已有200多人在毕业后捐款或支教,其中30人还加入了“一对一”帮扶的行列。

  受到帮助的贫困生,更是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助学的旗帜。小王曾经是一名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暑假打工挣了500元后,他毅然为助学金捐了100元,成为第一个回捐的学生。

  来自南召的薛杉杉2014年考入河南大学,她在高中期间接受了“母亲助学活动”3年资助。来到河大后,她第一时间联系到张晓晖老师,加入了“母亲助学活动”志愿者,跟张老师一起去山区支教、看望孩子。

  展望未来,张晓晖深情地说:“下一个10年,我们会继续走在公益之路上,也期待更多的人与我们一起,用自己最实际的志愿服务为孩子们送去温暖。”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