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盛农牧公司探索培养创业型农户脱贫新路径 让贫困户融入致富产业链

2016年12月07日 07: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发明

  原标题:让贫困户融入致富产业链——甘肃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培养创业型农户脱贫新路径   

  在中盛公司的肉鸡加工生产线上,来自当地的农民工在进行肉鸡分割。中盛现有的1500名员工中,本地农民工有1200人以上,其中贫困人口500人。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在产业链的发展中把贫困户培养成创业型农户,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这是中盛农牧公司在甘肃省镇原县探索出的扶贫路径。近两年,中盛农牧公司已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带动5000户贫困户近1.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年近不惑的张平有了越来越灵敏的产业嗅觉。5年前,从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乡赵渠村外出打工的他,一提起回家,便会觉得心烦。“家乡的干山枯岭看不到希望,就那么一点地,熬一辈子不甘心,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

  但现在,张平却回来了,因为另一个镇原人回到了家乡——在陕西打拼多年的中盛集团董事长张华是镇原人,2012年,在乡亲们眼里已经成为“大老板”的他回到镇原县投资建设中盛农牧公司,发展全产业链的白羽鸡养殖。看到张华回到家乡创业,张平决定,应聘到中盛农牧公司打工,毕竟,在家门口打工,心里踏实。

  很多进入中盛农牧公司的镇原贫困农民都跟张平一样,被公司派到外地大型养鸡场学习技术。几年后,张平承包了中盛农牧公司的席杨养殖场。成为“小老板”的他开始像张华一样,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现在我的养殖场里有8名员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实现稳定就业的他们脱贫指日可待,“在这里当饲养员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关键是还可以学到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可以自己开办养殖场”。

  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培养出更多的“张平”,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这是中盛农牧在镇原县探索出的扶贫路径。近两年,中盛农牧已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带动5000个贫困户近1.8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地处陇东高原的镇原县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自然条件恶劣,是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2014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94万人,贫困面29.31%,贫困人口规模居甘肃省第一。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面大量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现状,镇原县决定走龙头带动的发展路子,将张华和他的中盛农牧公司请到了镇原县。

  按照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三高”标准,中盛农牧公司规划总投资30亿元,建设36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和1000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据介绍,目前已完成投资15.9亿元,是西北地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在肉鸡项目中,中盛农牧公司以“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的“三链”模式推进,创造了以饲料生产、种鸡孵化、规模养殖、肉食加工、无害化处理、冷链物流等“六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的中盛模式。

  除了布局在中盛产业园的饲料厂、食品厂、有机肥厂等一批工业化生产线能够解决贫困户就业外,遍布在镇原全县各乡镇的36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场也已经成为中盛农牧公司培养贫困户创业的“大课堂”。

  张平是中盛农牧公司“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受益者之一。该模式由中盛农牧公司标准化提供养殖基地,选择有实力的农户通过承包自主经营,并约定承包基地为贫困人口提供60%以上的就业岗位。2015年,中盛农牧公司27个养殖基地采用了这种经营模式,27名承包人及其合伙人盈利1300万元以上,并为当地750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贫困人口450人以上,年人均收入31000元,带动450户贫困户实现了家庭整体脱贫。

  年收入已有20万元的张平现在开始重新认识家乡的“干山枯岭”。“在中盛这几年,不仅学会了养鸡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张平说,比如一片河边的荒地,以前没什么利用价值,但是建一个养殖场,年产值可以达到2500万元。“最近我们试着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加到饲料中,如果成功,不仅可以提高肉鸡品质,还能带动药材种植这个新的产业。”

  今年8月,新城乡高庄村的贫困户段志刚被聘用为中盛农牧席扬养殖场的副场长。在此之前,段志刚干了近两年饲养员。现在老段的月收入从2600元涨到了4000元。“今年年底,我们家就可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但段志刚的目标已经不止于此,“现在有技术,也懂鸡场的管理,我想找几个合伙人,组建合作社”。

  老段瞄准的是中盛农牧公司扶持贫困户的另一种模式。该模式是由专业合作社牵头,利用贫困户资金互助社贷款和社员入股作为风险抵押金,与中盛农牧公司签订肉鸡养殖经营合同,合作社负责统一养殖管理,贫困户参与养殖和效益分红,中盛农牧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防疫,并按照合同价订单回收。这种模式让部分贫困户参与养殖取得劳务收入,合作社全体成员享受效益分红,可以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5年,中盛农牧公司在镇原县华通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试点,合作社共100人,筹资130万元,承包经营年出栏100万只肉鸡的养殖小区。一年下来,合作社共带动230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年收入126.6万元。下一步,中盛计划每年从现有的46万平方米的肉鸡养殖鸡舍中列出25万平方米,进一步在贫困村、贫困户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试点,每年带动500户贫困户实现合作社参与龙头企业,使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实现利益共享,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以上,。

  “随着中盛农牧公司全产业链延伸及产能增加,可安置本地农民就业2000多人,为800户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就业实现稳定脱贫。”中盛集团管理人员陈延锋向记者介绍,中盛农牧将采用“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发展肉羊产业,按照企业统一品牌、统一提供羔羊、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收肉羊的经营方式,带动5000农户每户年饲养肉羊200只,每只保证200元的利润,每户每年增收4万元,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