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题 > 脱贫攻坚先锋志 > 扶贫故事 > 正文

朱玉国:先富脑袋后富口袋 让村民告别苦日子

2016年10月08日 14: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左一为朱玉国。

  “村里的道路由以前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大家出行更畅通了;创新的贷款扶贫模式,让咱有了创业本钱;种甘草、小杂粮的,养猪养羊的,步子越迈越大了,腰包越来越鼓了……”

  村里的变化,曾记畔村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曾记畔村的“巨变”引起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及区市主要领导先后到该村视察,村子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全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村党支部先后被市、县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村党支部又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也许有人要问,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为什么会演绎出这样一段传奇?这就要提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

  说起曾记畔村的变化“真经”,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感触最深,他说:“村里这些变化轨迹和各种荣誉的取得,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帮扶的结果,也是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拓思路强动力、调产业促发展、树形象聚民心,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推进脱贫攻坚新路子所释放出的倍增效应。”

  基层组织的带头人

  曾记畔村地处盐池县城25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 728户2058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96户588人。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50-250毫米,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古老的村庄曾被蒙上贫困的面纱,“吃水没有源、走路很艰难、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是这个村当时真实的写照。

  2010年,曾记畔村新一届村支部班子成立。村里未来该如何发展——扶脑袋、摘帽子、树形象,让村民告别苦日子,感受到党的福祉和温暖。村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先富脑袋,后富口袋,让村民逐步告别苦日子。

  脑袋怎么扶?

  看到个别村干部思想封闭守旧,不习惯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新变化,干工作劲头不足;还有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动脑子、迈步子、找路子,躺在家里等救济、吃闲饭等等窘境。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把村干部,村民的脑袋先“扶”起来,是摆在支部书记朱玉国面前的一个难题。他大胆尝试,在村里掀起了“头脑风暴”,不断健全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调动老党员、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干事激情,让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积极上进的党员 “挑起大梁”,选树了张孝等一些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通过示范引领,促进曾记畔村党风民风的转变。朱玉国足迹踏遍了曾记畔村的家家户户、沟沟坎坎……田间拉家常,炕头议发展,促膝讲道理,推心做工作,村委班子的思想疙瘩解了,村民的传统思想变了,原有的条条框框破了,主动申请入党的群众多了。曾记畔村群众开始主动和村委商议如何尽快摘掉穷帽子。

  朱玉国走县城、跑市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先后于2014-2015年争取小流域项目资金1000万元,修反坡梯田800亩,打红漫坝280条,平整耕地3000亩;2016年争取扶贫和农业项目,为贫困户建滩羊养殖温棚520座,修柏油路23公里、村庄道路12公里,易地搬迁50户,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牛生虎,曾是村里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一座土坯房,一沿土炕一口锅,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村支书朱玉国带领党员牛清为他制定了滩羊养殖发展计划,并与牛清共同为他累计担保贷款4.5万元,购买了种羊和饲草料。如今,牛生虎的羊棚里存栏种羊90只,年产羊羔百余只,收入达6万多元。牛生虎不仅自己脱了贫,还积极为贫困户担保贷款,帮助其他农户发展滩羊养殖,让身边的乡亲也走上了致富路。

  “没有朱书记的带领,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说起朱玉国,牛生虎和乡亲们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

  脱贫还要致富,致富就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可持续。多年来,朱玉国想到依托金融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才能很快致富。他首先是认真调查每一家的具体情况,对于那些勤劳、诚信度高、有致富愿望又勤于致富的人家,他会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并主动去联系银行贷款,一来二去,有了成功经验。银行干脆把朱玉国推荐的贷款户一律发放贷款。经过多方协调,更大的好政策降临了。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虽然解决了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但三五千元贷款并不能扶持贫困户实现规模发展产业致富。他大胆创新利用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先后和各家银行合作,采取支部+产融保+党员“一帮一”的模式,扩大贷款额度,支持产业发展。2016年,帮助全村农户共贷款5480万元,有效解决了全村群众发展生产无本钱的问题,其中1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贷款839万元,户均4.3万元。通过贷款支持,全村滩羊饲养量达到3万只,存栏1.3万只,户均仅此一项增收2000元。

  他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与平安保险合作,为贷款户投入信贷保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该项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广。同时,通过互助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该村培养了一批诚信农民,建立了诚信基础,2016年被评为全县扶贫小额信贷“信用村”,享受各银行贷款优惠政策。

  为方便群众取款、转账、缴纳医保、养老保险等,他多方联系,积极争取县信用联社和邮储银行在该村建立了两家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实现了贫困村金融“零距离”服务。

  规范的村级金融扶贫模式使曾记畔村提前完成了整村推进,提前摘掉了穷帽子。2015年6月,全国西部13个省区扶贫小额贷款培训班在曾记畔教学观摩。金融扶贫“盐池模式”能向全国推广,有他的一份功劳。2016年8月全国金融扶贫培训班再次到他村学习观摩。

  服务民生的贴心人

  “不能让村民钱袋子满了,心却空了。”朱玉国认识到,要实现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尚,用丰富的文化活动来杜绝不良风气。

  以往,由于村集体经济“空壳”,党支部在为民办事、组织群众开展活动方面就捉襟见肘。群众一有空闲时间,不是打麻将就是喝酒、闹事。这几年互助资金发展起来以后,提取占用费使集体收入达到18万元,这些资金用来搞春节活动、扭秧歌、搞七一活动、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奖励十佳创收户等公益事业。曾记畔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夕阳西下,曾记畔村的小广场又热闹起来。从跳广场舞的妇女们翩翩的舞姿中,从汉子们畅快的谈笑声中,可以感受到群众生活富足后的惬意与闲适。

  如今的曾记畔村文明祥和,百业兴旺;如今的曾记畔人淳朴诚信,一心思进。朱玉国同志曾经谈到他有“三个梦”,如今已实现了两个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与全县人民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梦想也即将实现。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