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风干圪梁”成为村民致富的“风水宝地”

2018年08月01日 10:40   来源:内蒙古日报   

  □王玉琢

  过去提起风干圪梁,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无人不晓:那是个狂风肆虐、黄沙遍地、干旱少雨、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极度恶劣,没水没路没植被的地方。因为极度的干旱少雨,而且风多沙大、广种薄收,当地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还剩的不多。”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为了填饱肚子,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乱用资源使环境严重恶化,真正是“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滥垦滥伐滥开荒,七十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

  2005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干圪梁”改名了,充满希望的“风水梁”诞生了。从此,一个叫赵永亮的返乡创业者,带着周边群众,开垦这片荒芜的土地,如今,这里的3000多户移民,户均年收入10万元,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达拉特旗委书记奇达楞太说:“这就是我们的移民创业基地,房子免费提供,无须押金担保。”

  走进养殖户郝志强家中,住人的房间近50平方米,兔舍有500多平方米,院里还有300多平方米的菜地。郝志强说:“这边住人,隔壁养兔,生产生活两不误。”郝志强父辈是风干圪梁的老村民,由于生态恶化,全家人迁到了20公里外的大纳林村。2008年,郝志强一场大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1万多元债,一家人生活困难。2010年春,他响应政府号召,返回老家,养殖獭兔。“公司借给我40多只种兔起家,第二年秋天就还了本,还净赚下900多只兔子。”郝志强的媳妇抹着眼泪说:“多亏了政府帮扶,我们家的日子才缓过劲儿来!”去年,一年出栏獭兔2000多只,获利近5万元。

  在郝志强家对面,是来自浙江的叶金林,他家养兔,从喂食、出粪都是机器操作。叶金林说:“这套生产线投入需50多万,一年可收入100多万元,当年就能收回成本。”

  “獭兔浑身是宝,皮制作高档衣物,肉加工高质量食品,血成为生物制品,肠子是手术线最好的原料,肥料恰恰是让沙漠变肥沃的有机肥。”赵永亮说:“我们进行过充分论证,獭兔怕潮湿、怕病菌,沙漠干燥又干净,是最好的养殖基地。如今我们已形成了种兔、饲料、防疫、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创业户可以放心地参与。”

  不毛之地变身宜居新城

  走进风干圪梁腹地,一望无垠的沙柳,使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这些就是风干圪梁创富的源泉。柳条可做压缩板材,柳树叶是做兔粮的主要原料。”望着大片大片的绿植,赵永亮感慨地说:“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绝不能看着这里的人被黄沙赶走。如今,短短十几年,在政府和我们企业及周边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风干圪梁成为储满了绿色宝藏的风水宝地。”

  “砍下的枝条,风水梁的人造板厂收购,一吨能卖200多元。今年打算平茬100多亩,能收入1万多元。我们周边农村干这活的人很多,大家冬闲季节有份收入很好。”乌兰壕村农民郝来说。

  走进新成立的风水梁镇,医院、学校、居民区、写字楼应有尽有,有种置身城市的感觉。“我们规划十年内,把这里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现代加工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沙漠特色创业城。”达拉特旗委书记奇达楞太介绍说,通过生态扩镇移民,创业拉动扶贫,要把沙漠创业做强做优,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提供创业新天地。

  风水梁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在建面积53平方公里,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建设容纳12万人口,集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有机农畜产品、清洁能源、扶贫、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转移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打造名副其实的“世界獭兔业航母”“中国沙产业硅谷”“中国沙漠第一城”。

  遵循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理念,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支持、农牧民受益的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六轮驱动模式运营獭兔养殖业。围绕“牛马骆驼羊、貂貉狐狸狼、獭兔是脊梁”的发展思路,目前建成可存栏3000头奶牛的风水梁有机牧场,已形成獭兔800万只,貂、狐狸、貉子等特种动物6万只的养殖规模,正在推进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目前园区内从事物流、服务业等方面的经营户,其经济收入也达到了当地同行业的中上等水平。2015年,风水梁获得住建厅颁发的“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

  循环产业链打造兴业沃土

  风水梁虽是个小地方,可东达人却在这里干出了大事业。他们打造了两大循环产业链,一个是生态产业链,一个是生物产业链。生态链拉出来两个链条,一个是种植产业链,就是沙柳种植与刨花板生产;一个是有机产品链,就是大棚采摘与旅游观光,同时用刨花板下脚料做了木腐菌生产有机香菇。

  生物链又拉出了两个链条,一个是养殖链,就是獭兔与特种养殖,用獭兔的下脚料养了貂,貂的下脚料养了狐狸,狐狸的下脚料养了貉子,以养殖棚顶用来光伏发电;第二个是生物产品链,就是用獭兔与动物的皮毛生产服装、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等。最后,两个共同链条产生的有机肥料又改造了沙漠,形成了良性循环、高效利用的产业格局。这种链条套链条的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了沙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生存问题。

  同时,利用獭兔粪便建设了年产120万吨的有机菌肥厂,用于改造周边百万亩有机良田,发展有机现代农业。建设的年产120万吨有机饲料厂将把产品销售给园区和全国各养殖企业喂养有机的猪、牛、羊、鸡、獭兔等,从而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

  东达蒙古王集团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保护让利的新机制,紧紧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将传统的扶贫模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建立起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并与农牧民进行利益捆绑与联结,为农牧民转移从业、生活致富创造了优越条件,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2014年,东达蒙古王集团与鄂尔多斯市政府总投资13.5亿元在国家级贫困县兴安盟科右中旗建设了百利舸城乡示范园,成功复制了风水梁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2000户的獭兔养殖规模,由此带动了特色资源加工产业、物流服务产业集聚,创造出了更多就业机会,打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形成了产业兴、人口聚的良性互动局面。

  风水梁现已配套建成刨花板厂、皮草服装厂、特种养殖场、屠宰厂、饲料厂、有机牧场、光伏发电厂、水饺厂等30多个项目。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獭兔研究院,打造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风水梁獭兔,并通过了国家有机认定,荣获了“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名优特产品”等多项荣誉。

  企业先后吸引贫困区1000多名青年与大学生在风水梁创业就业;吸引全国12个省市的农牧民在这里集聚,使4000多移民成为产业工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2017年,风水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晋升为国家级示范基地。目前獭兔养殖户年均收入5—7万元,大户超过了10万元。

  昔日风沙肆虐、飞鸟绝迹的风干圪梁容颜巨变,变身绿浪如海、产业林立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投资创业与富民安居的乐土。

  精准扶贫造福一方百姓

  国家十三五“五个一批”脱贫战略提出,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精准脱贫格局。东达蒙古王集团正在实施的扶贫事业与国家号召不谋而合,这始终是东达蒙古王集团在探索和实践的事情,并实实在在地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效。

  他们投入30多亿元,配套建设30多家企业,通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直接与间接带动了1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做到了“通过生产脱贫一批”;与鄂尔多斯和达拉特旗政府协作,投入30多亿元,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无土移民”战略,通过异地搬迁,将沙区与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中的群众搬迁到风水梁园区创业发展,使6000多户10000多人进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做到了“通过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建立了沙柳种植保护让利的补偿机制,全力维护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分保证沙柳种植户的利益,使12万沙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做到了“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先后建立了东达商学院、东达创业学院、慧众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减免学费,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让400多名东部贫困地区大学生到集团就业,捐资200多万元建立了亮明第一、第二小学,巴拉格歹小学,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风水梁小学和幼儿园,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累计减免和补贴学费300多万元,同时在各类教育事业中为贫困学校和学生捐赠款物8000多万元,做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与当地市、旗两级政府协作,使所有养殖户应保尽保,享受到了国家与政策的红利,同时免费给近4000户养殖户提供住房、兔舍、沼气池等生产生活设施,给予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把保险让给养殖户,风险由企业承担,做到了“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途径。2016年,东达蒙古王集团的产业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选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并于2017年获得“全国企业扶贫贡献奖”。

  (本版图片均由东达蒙古王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