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专家:洪涝过后 水产品科学防护有妙招

2016年08月28日 16:05   来源:农民日报   

  洪涝过后,养殖环境的改变,或者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引起的疫病可能会对水产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一、安全消毒,防控疫病暴发。养殖水体由于地表泥浆带入,一般会比较浑浊,透明度低。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成为养殖对象疫病发生的潜在因素。养殖户可通过水体消毒的方式来防控疫病,主要做法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以及二溴海因等消毒剂进行全池泼洒。任选一种,每亩水体使用1公斤左右,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过后每隔半月,再用生石灰或者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一次,调节水体pH,清除池塘底部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防止水质恶化。养殖户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免疫多糖等来改善鱼类体质,增强其抗应激能力与抗病能力。

  二、有效治病,切莫“病急乱用药”。大风暴雨后,养殖动物受惊吓相互撞击,容易造成鱼体受伤,伤口感染后会产生疾病,此时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养殖户应在当地水产推广部门的指导下,一般选择刺激性小的、已批准的化学药物或者中草药,采取水体消毒与内服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切忌滥用药物,以免造成药物残留超标或者次生的死鱼事故。

  三、及时换水,加强日常管理。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还会将各类污染物汇入养殖水体。主要有农林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生活污水、周边工厂生产的化工原料,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等。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可能会在水生动物体内蓄积,影响水产品食用安全,甚至在剂量过大时会产生急性的鱼类中毒死亡事故。养殖水域附近如明显具有以上所描述的污染源头,养殖户能采取的唯一预防措施是及时加注或更换新水,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养殖户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摄食和体色等状况,记录水质和天气的变化情况等,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对养殖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及时的预判。同时,持续阴雨天导致光合作用产氧基本停止,养殖水体溶氧外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容易突发“泛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养殖户要科学使用增氧机,避免“泛塘”情况的发生。增氧机合理开机时间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傍晚不开,浮头之前开,连绵阴雨半夜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

  四、发现死鱼,及时无害化处理。洪灾过后,死鱼状况难免发生。主要原因是鱼类受大风暴雨冲涮,容易躁动,为应对环境的应激,消耗大量的能量,体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力,集中对死鱼进行打捞,用高浓度消毒剂或高温处理,过后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同时,由于洪水来源复杂,可能含有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等,残留在鱼体中,因此要加强安全监管,防止死鱼流入市场,确保不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李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陈家长宋超(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舒娜娜(湖北省潜江市水产局)


(责任编辑 :景远)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