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磊
在大山环绕之中,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向民村什龙田洋300亩土地郁郁葱葱。半个月前,这里刚刚收获了仔姜,翠绿的玉米苗已经种下。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多年的荒草地,直到村里来了一位“向民”书记,才让这片撂荒地起死回生。
2015年7月,柳洪建受所在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南省委员会委派,来到向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来到向民村,就得一心向民!”柳洪建从进村第一天开始就暗自下定了决心。通过走家串户的调查,他得知向民村的发展存在着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2012年,省内某企业向向民村122户农户承包了什龙田洋的土地,总面积300亩,租期10年,准备发展大棚瓜菜种植。但2015年1月以后,因企业负责人失联,企业中止运营并拖欠了农民2年地租,由于合同尚未解除,导致土地撂荒闲置。
一边是撂荒的土地杂草丛生,一边是无地可种又没有地租收入的农民心急如焚。村民符咏胜一家的六亩三分耕地全部租给了那家企业,两年来,一家人只能靠着打零工为生。符咏胜回忆说,当时,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村民已经对这件事不抱希望,若想要回土地,除非等到2022年合同期满。
柳洪建认为,身为驻村第一书记,想带领村子发展,首先要帮助农民“收复失地”。2016年3月初,柳洪建来到白沙县法律援助中心请求法律援助,律师蔡红庆被他一心为民的诚意打动,答应为向民村提供法律援助。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你是外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干点什么事都行,就是千万不要去碰这个烂摊子!”听说他要带着村民打官司要回土地,朋友们纷纷劝说柳洪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了土地他们就不能被称为农民,身为第一书记,就是要帮助村民解决最现实难题,是‘硬骨头’也要啃!”军人出身的柳洪建至今说起这件事来,言语间依旧透露出一种军人的果敢和坚定。
300亩土地分属122户村民,为了向村民征集诉讼所需的材料,柳洪建带着村干部忙活了一个多月,复印出来的材料堆了一米多高。
在征求意见的时候,部分村民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人提出了只要租金不要土地的诉求。为了让村民们了解法律,柳洪建和蔡红庆在当地村干部的配合下,逐户释法明理,让村民理解为什么先要解除土地承包协议,并给大家算了一笔收益账,使村民懂得土地收回的重要性。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7年5月15日上午,白沙法院三个简易法庭在向民村开庭审理了这起土地承包合同案,最终经过调解结案,土地重新回到了农民手中。这件事,也被列入白沙十大为民办实事之一。
土地收回了,什龙田洋在元门乡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引进企业进行再次流转,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植仔姜。半个月前,近300亩仔姜喜获丰收,带动了当地22户贫困户82人增收致富。当年因土地撂荒几乎陷入贫困的符永胜,在流转了部分收回的土地后,在剩余的土地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开始走向富裕的道路。
122户农民的“心病”解除了,但柳洪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脚步没有停下。他根据向民村的土地特点,动员贫困户试种地瓜80多亩,打造了“元门地瓜”品牌,通过互联网,地瓜远销至黑龙江、广州、杭州等地。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元门地瓜被端上了宴会餐桌,并受到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如今,向民村里正在平整土地,计划将地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
走在村里,不断有村民向柳洪建打着招呼:“柳书记,吃饭了吗?”“柳书记,天这么热,进门喝口水吧。”正如柳洪建所说:“和向民村的名字一样,驻村第一书记只有一心向民,村民才会和干部交心。”
(本报牙叉7月8日电)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