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海玲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回眸2017,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迎难而上,接力前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打出了青海气势,跑出了青海速度,赢得了脱贫质量,取得了不俗成绩。
都兰、同德、河南3县经受住了史上最严格的国家评估检查并率先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首次实现贫困县总量减少。实现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减贫目标……
2018年新年伊始,在银装素裹的田野、草原,在天寒地冻的扶贫车间、蔬菜大棚,全省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一起谋生产、话发展,再踏新一年脱贫攻坚征程。
高度:脱贫攻坚位列第一民生工程
沉睡的大山“活”了。湟中的卡阳、大通的边麻沟、互助的牙合、民和的山庄……每天从早到晚,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村里难找闲人。谁曾想到,几年前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叫得响、有名气的乡村旅游村。
山沟里的农民笑了。“易地搬迁,让我们过上了想都想不到的新生活,将来我还要把酩馏酒酿好,把农家乐开好,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村民吕有金满脸喜悦。
产业发展的路子宽了。化隆回族自治县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启动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项目,全力做强拉面经济;杂多县筹措整合资金1亿元,成立扶贫开发投资管理公司,将每年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家庭;刚察县在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每户再补助2.5万元,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计划贷款2亿元,扶持发展家庭牧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减贫明显提速提质,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省扶贫局局长马丰胜认为,全省脱贫攻坚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进。
连续几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场输不起的“政治仗”“民心仗”,全面落实责任制实施细则、各级干部联点以及督查通报、约谈问责、监督执纪、表彰奖励等制度机制,驰而不息严规矩、树导向、压责任,形成了压茬推进、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具体领导下,连续筹备召开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扶贫局长会议等,围绕年度目标任务,签订《2018年脱贫责任书》,分解攻坚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印发了《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了年度脱贫目标和重点工作,细化责任分工,督促成员单位履职尽责、全力攻坚。
各级各部门多方联动、精准发力,强化督查问效,集中精力谋扶贫、抓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青海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广度:脱贫攻坚规模之广前所未有
“只要有贫困群众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们的身影。可以说,这场以贫困群众至上的硬仗,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来自各地的驻村第一书记感同身受。
可以看出,脱贫攻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大投入,强保障。2018年度,已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28.3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2.6亿元,按照因素分配法已全部切块到县。39个贫困县区年度计划统筹整合资金208.26亿元,较上年增长13.27%。
大队伍,强基层。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16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88个有贫困人口的深度贫困行政村选派的703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全部到位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和纪律。“双百”精准扶贫行动扎实推进,全省共有428家民营企业分别与868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74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5.75亿元,实施了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捐赠等帮扶贫目1191个,惠及贫困人口15.5万人。
大力度,大扶贫,大变化。发展到户产业,做好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指导工作,安全合理使用扶持资金;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12.9亿元,按贫困村50万元,非贫困村40万元的标准建立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帮助全省4024个行政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扶贫产业园扶贫效益,经测算,39个县区扶贫产业园直接带动511个村、4.84万户、12.56万人增加收入,通过资产收益方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在900元左右,务工人员工资收入每月在2000元以上。
与此同时,易地扶贫搬迁推进。截至5月底,2017年搬迁的2.6万户、9.7万人的工程全面复工,住房建设工程量已完成80%,1852户、6507人贫困人口已搬迁入住;2018年搬迁5691户、19895人的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做好155个乡村旅游项目后期督导的基础上,上半年,经过前期调研,确定2018年度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村53个,进一步扩大项目范围。
高位推动,战略重视,脱贫攻坚高歌猛进,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告别穷苦日子。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二版)
精度:“六个精准”增强群众获得感
“瞄准村里有大量闲散劳动力和土地气候资源优势,种植当归第一年大获丰收,现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越来越强。”村第一书记杨海军说,今年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麻家庄村种植当归的第三个年头了,如今的村民不仅想着如何种好当归,还想着怎么育好苗。
“现在村里育苗都是从其他省买进来,如果我们能自己育苗的话不仅能节省成本,而且可以在当归市场上稳住脚。”村民张生虎说。
谁曾想到,借力产业发展的春风,今天的麻家庄村不仅摘下了贫困帽,还要谋得更长远的发展,而这,正是精准施策的典型“缩影”。
对象识别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近年来,我省按照项目精准、措施精准、帮扶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精准发力,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齐短板,公共服务保障上提升水平,而且全面启动了“八个一批”和精准扶贫十项重点工作。
今年我省继续扭住“精准”这条主线,扎实开展“回头看”,全面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摸准核实贫困对象信息,把应进未进和返贫的人口纳进来,把应退未退和非贫困人口退出去,实现有进有出、规范有序,切实提高识别质量和精准度。同时,继续加快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行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精准对接。
同时,紧盯年度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汇总拟定了2018年度省直有关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考核目标,作对照、强督促。
从产业帮扶、教育脱贫到社会救助、民政兜底,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为贫困对象找准了“穷根子”,开对了“药方子”,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省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