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记者第一次走进富裕县绍文乡绍文村,这个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村落,因其村屯村型大、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成为富裕县最大的贫困村。在这里,省地税局派驻绍文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柳柏春和队员李付元、刘晋伯为记者讲述了这里的脱贫故事。当时,本报以《柳柏春最大贫困村做最紧的事》为题做了报道。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绍文村,谈起绍文村的变化,柳柏春给记者“划重点”:光伏发电了,村里要发展食用菌产业了,村里的广场投入使用了,村里的农副产品也打出品牌进城了……跟随着柳柏春和队员刘晋伯的脚步,记者在绍文村里感受着这些变化。
“还记得去年说的光伏项目吗?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发电6万度了。这样算下来,到了年末,每户贫困户都能增收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也可以年增收5万元以上。”柳柏春说。光伏项目出效益了,极大地减轻了绍文村的脱贫负担,柳柏春开始谋划着另一项扶贫产业项目。“绍文村有水田,我们驻村之后也进行了旱改水,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大棚,我们初步统计一下,插秧后,绍文村闲置大棚有200多栋,绍文乡闲置大棚有3000多栋,这可是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啊!”柳柏春从去年就开始谋划,打算将村里200栋闲置大棚利用起来。今年年初,他从省农科院买了3000个菌棒,准备种植袖珍菇,等到育秧期一过,大棚空闲下来马上就能开工。“我算了一笔账,现在袖珍菇价格是7.5元钱一斤,一个菌棒能产一斤的蘑菇,刨去成本和人工的开销,一个菌棒能净赚一元钱。第一批菌棒是买的,第二批我打算让村民自己制作。”
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柳柏春已经做好了准备。在绍文村村头一处空地,柳柏春已经将村民的秸秆收集起来,在不远处,利用闲置房屋改造的食用菌包生产厂房也已经安排就绪。“生产菌包的原材料就是家家户户地里剩下的秸秆,这样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也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利润。”
对于绍文村存在的问题,柳柏春在刚驻村的时候就已经梳理清晰。比如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行不成产业化经营模式等。而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在琢磨妙招。刚驻村的时候他就发现,绍文村家家户户都有晾制豆角干、土豆干等干菜的习惯。“如果能把村里会制作干菜的农户组织起来,让大家科学地、成规模地晾制干菜,再经过统一包装,也许这将是一条增收的道路。”家住绍文村光明六队的贫困户李振民兴奋地说:“柳书记可真是能人,他把我家晒的干菜都卖到省城哈尔滨了,咱这比较偏僻,物流成本也高,咱根本没想过自家的土特产品还能卖钱呢!如果像柳书记说的那样,绍文村的干菜打出品牌了,那我们大家伙都跟着沾光啊。”
在柳柏春和队员们的努力下,绍文村的杂粮、干菜已经上过几次展会,走进省城卖出了好价钱。而这些散户的干菜是柳柏春和队员们挨家挨户去收的。在队员刘晋伯的眼中,柳柏春干工作很拼。有一段时间,村里忙着旱改水,柳柏春每天到大田里盯着,有一次不慎脚踩空了,直接跌到田间的一个大坑里爬起来继续工作直到疼晕了过去。他这一跤摔断了两根肋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如今绍文村,村里产业多了,村民也富了,马上要摘掉贫困的帽子了,柳柏春就开始着手如何把村干部凝聚起来、战斗力提升起来的工作,针对绍文村党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他重新梳理了42条规章制度。采取以会代训、固定党日、集中学习等方式,激发全体党员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给困难群众脱贫留下“暗堡”。
绍文村脱贫的脚步近了,这笑容写在驻村干部的脸上,甜在村民的心里。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