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给偏远乡村带去文明新风

2018年06月11日 11:41   来源:新疆日报   

  □张海峰

  不久前,笔者前往伽师县江巴孜乡尕勒村参加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恰巧,新疆日报社“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根据村民的需要,邀请资深编辑记者各展所长,为村民上了几堂课。于是,笔者和几位同事也成了一日老师。

  笔者讲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笔者从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出发,告诉大家,只有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走出村子、走出喀什,走到更大的世界,创造精彩生活。另一位同事讲的题目是《女性如何让自己更美丽》。她从美的仪表仪态讲起,讲到美的心灵和女性的自立自强,又讲到美的生活状态和良好的婆媳关系。接地气的讲座让许多女同胞眼睛发亮。还有一位多年从事法治报道的同事,讲的内容是村民们急需的法律知识:比如外出打工如何签订劳务合同;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借钱时,如何打借条才有法律效力;女性遭遇家暴,如何维权等等。村民们不但听得极其仔细,还争相提问,现场互动的氛围非常热烈。

  这样的讲课既让村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又传播了先进的理念,对于乡风文明建设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些年,南北疆的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乡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在不断改善。即使在偏僻的乡村,科学、文明的种子也已萌芽,美好生活成了各族群众共同的追求。乡村里的年轻一代比他们的父辈更渴望改变生活状态,更想走出去看看大世界。因此,那些和幸福生活相关的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都是村民们精神生活上的“刚需”。虽然,村民们也通过影视作品、网络获得一些外面世界的信息,但是那毕竟隔着一层。听城里来的亲戚们讲课,零距离互动,自然更亲切。笔者在与村民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渴望。

  如今,“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正在天山南北火热推进中,有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他们不仅和亲戚们建立了真挚的情谊,也了解了乡亲们的所思所需。如果再能有针对性地“送文明”,就更容易送到乡亲们心里去。这样用自己的业务专长服务乡亲们,也更容易赢得乡亲们的信赖,加深感情。

  其实,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干部与亲戚零距离的交流,常常就是“送文明”的过程。家庭和孩子是彼此之间常聊的话题,法律、教育都是亲戚关注的热点。还有许多干部帮助亲戚改造庭院、给亲戚家的孩子买书架、辅导作业……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终究会汇成巨大的力量,让文明的观念照亮偏远的乡村。

  当然,观念的改变不会在朝夕之间发生,只能是渐进式的,因此“送文明”也应当是持久的、浸润式的,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持续不断地努力。相信,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持续推进,“送文明”的方式会更丰富多样,更能浸润心灵。所有这一切,都会汇聚成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力量,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