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做好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

2018年06月14日 13:5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破解“三农”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作为农业大省,面对新时代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如何抓好“三农”工作、补齐发展短板,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本报邀请相关专家和基层干部,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嘉宾: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曾长江 德阳市罗江区委书记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邓也刘志杰

  农村要能留住人,甚至能吸引城里人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四川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有着怎样的意义?

  杨文钰:四川是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乡村振兴与否,直接决定着四川能否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关系到四川全面小康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四川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回归“天府之国”的本义,从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乡土的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重构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是强化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四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自我需求。

  主持人:如何理解四川“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最突出的发展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

  杨文钰: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我国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一方面导致了农业利润较低,农村和农民长期以来付出多、获得少;另一方面,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平衡,长期以来造成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够高。这些因素,不仅让城乡在当下经济发展上难以平衡,也让乡村未来缺少与城市同步发展的智力支撑,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因素和未来隐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加速发展,2.6亿农民工进城获得了岗位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农村“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等问题,部分地方甚至“乡衰”,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最大问题。

  曾长江:实际上,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配套公共服务不健全,这会直接导致留不住人的现象。乡村振兴首先要把人留住,既包括把农村乡土人才留在农村,也包括把城里人吸引到农村。农村要想留住人,让青壮年劳力在家乡发展,就必须让他们知道农村有发展的舞台,有发展的空间,能够赚到钱,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能够过上好日子,这些吸引力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去积极创造,给予政策优惠、给予资金补贴。除此之外,还可以创立专业组织,整合资金、人才、项目,进行统筹整合之后推动农村发展。当然,要把城里人吸引到农村,就要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好产业基础。只要我们创造好基础条件,搭建好产业平台,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的吸引,我相信,一定有城里企业和城里人愿意到广阔的农村开拓新天地。

  乡村振兴要有地域特色,不能搞千人一面

  主持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就四川而言,如何认识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杨文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在乡村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经济才能大发展,乡村才会有活力。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同时,生态宜居必须以产业兴旺为前提,需大力改善农村水电气路房等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乡风文明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通过有效治理来保障,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引导形成乡村的新风尚、新气象,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乡村最终能否振兴,生活富裕是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关键衡量指标。总之,几方面互为贯通、相互作用,都是构成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主持人: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是广大乡村,就目前农业农村一线的情况看,当务之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曾长江:从基层的角度来看,当前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有科学且符合实际的统筹谋划。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相比,乡村振兴工作见效慢、难度大,有的地方还没有将其摆到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甚至把它当作一个“老大难”问题,嘴上说重要,实际上却次要。所谓“老大难”,只要“老大出面就不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这个“指挥棒”至关重要。只有真正把农业农村工作当作首要工作,拿出务实管用的举措,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老大难”就真不难。当然,还要通过干部考核等方式,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广大干部真正把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乡村振兴,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地域特色,不能搞千人一面。在大目标、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一定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分片区分类别确定不同的标准,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和设计。事实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不一,产业基础各异,“一刀切”采取一个模子是走不通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主持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省委提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重点做好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五篇文章”,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找准切入点、找到发力点?

  杨文钰: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依据资源禀赋、土地承载能力、环境容纳能力和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要抓好成都平原都市现代农业区、盆地丘陵生态种养循环农业区、盆周山地林农牧综合发展区、川西南山地立体特色农业区、川西北高原生态特色牧业区等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二是依托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与区域主要农产品相匹配的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此外,还要在农业提品质、创品牌“两品”建设、产业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除了传统农业,还要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多重功能,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的嫁接融合。

  曾长江:对于生态振兴,首先要高点站位,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要绘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蓝图,高水平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目标,确定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标准。其次,实施分级推进,以提升文明素养为抓手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底部基础。以罗江为例,通过打造“志愿者之城”“义务服务之城”“礼让之城”“温馨之城”,广泛开展“家风家规上墙、村规民约入心”以及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以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第三,要整合力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效。统筹垃圾、污水、环保等网格化管理,实行多网合一,破解条块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力量分散的问题。同时,要激发、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持人:当前,对于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之事,我们在抓好乡村振兴的同时,又该如何抓好民生改善工作?

  杨文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抓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之以恒全力加以解决,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吃得放心、喝得安心、吸得舒心、行得安全成为常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曾长江:抓好民生改善,必须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个突出问题。比如在教育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把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统筹起来,给予农村教师相应的补贴,实现农村、城市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又比如在卫生医疗方面,我们可以把城市的医院与所有乡镇医院全部整合,实现医疗设备、医生资源的共享,如让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以此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城乡同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总之,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