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聚焦再聚焦 精准再精准 甘泉美水浇灌“幸福花”

2018年06月12日 11:41   来源:陕西日报   

  甘泉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南38公里处,全县辖3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县域面积2300.7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人。

  甘泉县因城南美水泉而得名,素称“美水之乡”。1935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在道镇象鼻子湾胜利会师。闻名世界的雨岔大峡谷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

  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坚持重视再重视,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甘泉实际的脱贫之路。

  全域旅游带动脱贫

  “这是我自己种的菜、散养的土鸡,大家可以放心吃!”在自家的小院里,下寺湾镇贫困户庄生斌正在为游客介绍自己刚办起不久的农家乐的菜品。像庄生斌一样,随着甘泉雨岔大峡谷旅游热的迅速升温,当地很多群众也在附近以自己的方式服务游客,办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

  雨岔大峡谷是甘泉县具有世界级品质的一个独特魅力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该县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作为带动脱贫工作的绿色引擎,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亲自安排、亲自外出推介招商,并依托“大峡谷”品牌和境内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探索旅游与扶贫的结合点,致力于“旅游+扶贫”的绿色发展之路,带动全县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旅游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当地群众。该县积极扶持贫困户发展以生态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现代农业,制定出台了扶持办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特色水果种植。相关部门单位大力引进新优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及时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已有75户贫困户得到了扶持,建成大拱棚900多亩,种植的西瓜、香瓜、草莓、葡萄、樱桃、油桃等优质水果成为畅销产品,一批困难群众成为产业大户、脱贫之星。

  随着峡谷游的红火,当地群众的土鸡蛋、荞面、腌猪肉、小米等土特产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为此,该县积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土特产种植、养殖、加工,大力扶持贫困户经营农家乐。同时,优先安排当地年龄较大、无劳动能力的39名贫困群众在景区工作,增加贫困户收入。

  扶持做长旅游产业链。该县给下寺湾镇的4个贫困村注入12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县旅游集团,扶持带动93户贫困户增收。给63个村分别注入县级配套扶贫资金1万元,建设农特产品展销大厅,形成“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给下寺湾镇田家沟村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入股投资“人民公社大食堂”,经营黄米馍、油饸饹、麻汤饭等陕北特色小吃,为游客提供服务,促进贫困户就业和增收。

  甘泉县境内自然人文资源十分丰富。除了远近闻名的雨岔大峡谷外,境内还有以下寺湾毛主席旧居、象鼻子湾雪地讲话旧址、义子沟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列宁小学旧址和荣誉军人学校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秦直道、青州城、马超洞、白鹿寺、香林寺、石宫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劳山森林公园、石门龙湾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以石门豆腐小镇、龙咀沟打龙眼、美水村美水泉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魅力独具的自然文化资源已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游客激增,县内宾馆、餐饮也受益多多,甘泉豆腐干、米酒黄酒、美水酒、八戒干、西香瓜等特色产品销量翻番。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甘泉县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102户贫困户发展产业,69户贫困户实现就业,125户贫困户享受到集体经济分红。

  活用资金产业扶贫

  甘泉县的贫困人口大都居住在洛河峡谷地带,致贫原因多为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劳力。为帮助这些群众尽早脱贫,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收益渠道,甘泉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扶贫资金收益模式,结合农村产权“三变”改革,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000多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引导各村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领办的经济组织,让贫困户有红利,村集体有收益。

  王家湾是甘泉县桥镇乡的一个村民小组,有贫困户21户46人,他们多数为残疾人,劳动力较弱,长期靠种玉米为生,收入微薄,一直没有形成主导致富产业,脱贫难度大。2017年,根据当地牧草丰富,村民有养殖传统的特点,在广泛征求意愿的基础上,该村确立了以奶山羊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同时,村支部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县乡支持指导,注入专项扶贫资金120万元,贫困户以“三变”的办法,把土地、羊子、饲草、人力、闲散资金等整合,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建设全县最大的奶山羊养殖基地——“甘泉县王家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入股贫困户已从最初的11户增加到145户,带动覆盖了全乡所有未脱贫的贫困户,并投资170多万元,建成具有饲养500多只奶山羊养殖能力的标准化羊舍、自动吸奶系统和冷储设备等设施,先期养殖的100多只奶山羊已经稳定产奶,从今年4月份起实现销售收入2万多元。

  “人老了,干不动重活了,但是现在有了这2000棒蘑菇,再让合作社给我管上,一年下来啥都不干也能赚个几千块钱。”一提起现在这美好光景,胡皮头村贫困户张起莲就笑得合不拢嘴。

  2017年,按照“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县上向下寺湾镇胡皮头村和石门镇和平村注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入股支持胡皮头诚挚菌类专业合作社和白鹿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两个合作社已经开始首期生产,可扶持3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大有可为。甘泉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头效应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盟,采取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劳务合作等模式,提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017年,该县共向道镇、石门镇的12个贫困村注入36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陕果集团甘泉试验场,由陕果集团为12个贫困村各代建山地果园30亩,期限30年,可扶持带动144户贫困户增收,村集体也有了固定收益。向劳山乡5个贫困村注入15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劳山鸡业有限责任公司5000吨有机肥加工项目,可扶持带动107户贫困户增收。同时,县上还与企业达成协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雇佣贫困户务工,千方百计扩大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创新机制助力扶贫

  好的机制是发展动能的倍增器。为了集中力量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这一民生工程,甘泉县先后建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周例会、每周三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三级督查抓整改、扶贫干部鼓励激励的“四项长效机制”,组织县乡村干部以硬作风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今年6月6日,星期三,是该县确定的本周“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这一天,也是驻村干部白涛最忙碌的一天。在贫困户李张女家的香菇棚里,只见她一边忙着打电话联系订购香菇业务,一边忙着招呼上门来的顾客。李张女介绍说,她是甘泉县桥镇乡新庄科村村民,丈夫前年因病去世,生活困难。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黄瓜棚和一座香菇棚,今年香菇产量还算不错,但是销售却成了她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桥镇乡新庄科村离甘泉县城有60多公里,运输成本高,加上李张女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一时间香菇处于滞销状态。包村干部白涛了解到情况后,多次到蔬菜市场了解香菇价格,帮助联系买家,还义务用自己的汽车帮助运送香菇到县城蔬菜市场销售。在包村干部白涛的帮助下,现在李张女已与县城里的宇阳超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彻底解决了她的香菇销售难题。谈起扶贫工作,白涛认真地说:“既然组织派我来,我就要尽我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尽可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从事的扶贫工作。”

  据了解,“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是甘泉县为了进一步压实各级帮扶干部责任,提升帮扶实效,在全县62个村创新开展的一项工作机制。每周三,全县175个帮扶单位近2000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方位走访帮扶。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走访,了解贫困户的健康状况、子女上学、生产生活等情况,协调落实政策,结合贫困群众发展意愿,优化“产业扶贫、就业脱贫”帮扶措施,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激发群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信心,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项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推行,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集聚了力量,提供了组织保障。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县先后组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队63支,重新选派“第一书记”13名,全面整合“四支队伍”,将3000多名党员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在一线培养、锻造,在一线考评、识别,先后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12名,树立了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调动了全县干部干事创业、服务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这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甘泉县委、县政府正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凝心聚力,主动作为,肩负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