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三年决战奔小康】成县:“十八般武艺”助脱贫

2018年06月12日 11:16   来源:甘肃日报   

  成县地处国家秦巴山特困片区,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县乡村三级使出“浑身解数”,亮出“十八般武艺”,用“精神扶贫”授人以渔,带动“物质扶贫”,既帮农民富口袋,又帮农民富脑袋。

  乡村治理有“群”

  打开手机微信,沙坝镇青年交流群里一篇题为“习近平论担当”的文章引发了村民们的热议。“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敢于担当,这既是说给党员干部的,也是说给广大群众的。”在外打工的刘晓奎说。

  在沙坝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在干部村民中蔚然成风。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强化扶贫先‘扶志’的意识,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鼓励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我发展、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信心。”乡镇干部刘亮告诉记者。

  为此,在日常工作中,成县各乡镇申请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针政策和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动力。

  干部群众关系亲,脱贫攻坚鼓声急。“把村里低保户申请名单、人大代表选举、惠农政策等,通过乡村大数据平台公布出去,既让大家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又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还凝聚了人心。”刘亮说,利用微信群等平台,把以前等村民来办事,变成主动送服务到家门口,也使以往漠不关心村里工作的村民开始积极参与,有力地推动了村民自治,共建和谐。而这样的变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了原动力。

  调动群众有“戏”

  春节过后,一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在沙坝镇杨坝村文化广场举行,小品《村主任坐班》让村民杨祥娃记忆犹新。

  今年四十出头的杨祥娃是村里的药材种植大户。而之前,杨祥娃一家老小是靠低保过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主任坐班》讲述了一位村民从要低保、闹上访,到积极主动参与脱贫致富的故事。”杨祥娃说,看完这个节目,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等、靠、要只能管饱一阵子,只有用勤劳双手奋斗挣来的才叫人踏实。

  在精神扶贫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戏”。成县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载体,送欢乐下基层,让政策进万家,以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感召人、教育人。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70多场(次)。

  这几天,在纸坊镇纸坊村,“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教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稚嫩孩童到高龄老人,大家纷纷拿起毛笔、乐器、舞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使村民的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得到了充分展示。

  “过去农闲时,村里人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就是串门子,拉闲话。”乡村舞蹈队领头人王艳霞告诉记者,如今,全县245个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逐渐完善,村民闲暇时有了更多的去处和选择,文明乡风滋养了乡村振兴之路。

  自主脱贫有“法”

  如何修剪,怎么施肥,如何嫁接?今年入春,成县农技中心把樱桃、核桃树管护的技术要点送到了索池乡群众家门口。

  “经过培训,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科技明白人,合作社也因此受益,果园产值从1亩1.5万元提高到1亩2.5万元。”寨子村龙丰园林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在王湾村,“孝老敬亲”模范、脱贫户王海得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多年来,他一边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养母,一边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发展养殖业致富,他感慨道:“国家扶贫政策好,只要有技术,能吃苦,迟早能致富。”

  不等、不靠、不要,就得引导困难群众学技术、找门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脱贫致富是“干出来的”,进而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为此,成县持续加大技能培训,以“教育提能、培训增能、创业强能”为主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创业培训,先后投入1182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3.1万人。围绕电子商务、电焊工、家政服务等10多个培训工种,鼓励、扶持了一批有创业愿望、创业基础的贫困家庭,群众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