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社会扶贫版从今日起开设“东西部扶贫协作”栏目,陆续刊发东西部省(区)在产业发展、人员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的对口帮扶实践。本期请看本报记者从广东发回的报道——
本报记者付伟
在东西协作扶贫结对关系中,广东与广西不仅在地缘上最为接近,在人文上也颇为相亲。一条珠江,蜿蜒粤桂,养育了两岸百姓;逶迤五岭,横亘东西,造就了一方秀美水土。无论是经济结构的互补性,还是要素流动的活跃度,广东与广西都有着更多的榫卯接口,而这也成为东西协作扶贫粤桂模式培育厚实而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在政府层面对口帮扶不断打造升级版的同时,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民间力量也以更为多元的形式、更为灵活的机制和更为深度的介入,逐渐成为了东西协作粤桂舞台上的重要顶梁柱。而伴随帮扶格局愈发立体和丰满,从硬件设施到智力要素,从单向输送向合作共赢,粤桂两省区的手也牵得愈发紧密。
投桃报李情谊深——
两广之间的要素配置正在从劳动力的单向流动向包括资本、技术在内综合体系的双向互通转变
作为春运的一道另类风景线,每年春节前后,连接粤桂两省区的国道321线上,返乡过节的摩托大军所汇成的滚滚铁流便会如约而至。南广高铁的开通,让这一场景的壮观程度这些年已经减色不少。不过,更为可喜的变化则在于,伴随两省区人财物交流愈发呈现出双向格局,这条路上曾经一边倒的潮汐效应也在逐渐消退。
珠三角“腾笼换鸟”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和精准扶贫带动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两广之间的要素配置正在从劳动力的单向流动向包括资本、技术在内综合体系的双向互通转变。广东传统制造业外溢效应显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广西成为不少企业家的首选落点,也让更多广西人终于圆了家门口打工的梦想。同时,在逆城镇化趋势的作用下,广西的青山绿水成为越来越多广东人休闲旅游的最爱,无形中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了强劲动能和有力支点。
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升级,也为粤桂两省区政府层面协作帮扶政策的思路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坐标。
2017年10月,一份由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的意见》,勾画了粤桂协作的新路径。广东将百色、河池、崇左、桂林、贺州、柳州、南宁、来宾所辖的33个国定贫困县(石漠化片区县)全部纳入帮扶范围,分别安排深圳、江门、肇庆、湛江、茂名等市结对帮扶,不仅按平均每县每年1000万元安排财政援助资金,更派驻40多名挂职干部组成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组奋战八桂大地。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在几个月之后,一份来自广西的厚重礼包同样送到了广东人的案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制定的《粤桂扶贫协作优惠政策》,广东人在广西33个县,不仅可以收到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的“小心意”,更可以享受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制造业企业项目补助、设立金融机构补助等在内的“大实惠”,新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资源开发等产业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还能够按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1%获得一次性奖励。
扶智兴业细水流——
把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的种子播撒在八桂大地上,“外延扶贫”模式有了试验田
对于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来说,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导师团团长的身份,既让教师出身的他几十年后再次站上三尺讲台、尽享桃李之盛,也为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这一由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专业化扶贫社会组织开辟出一条整合资源、创新服务、达成实效的全新路径。
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是在东西协作扶贫政策框架下和国务院扶贫办直接指导下开展的将智力与产业要素相结合的模式探索。项目于2016年初启动,截至目前共开办7期,培训学员800名,学员创业成功率达85%,有效带动贫困村28个,带动贫困农户2000户。
钟韶彬很喜欢用“如鱼得水”来比喻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选址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准确与恰当,不仅仅是缘于把培训课堂搬到基层一线的浓浓地气,更在于那如块块碧玉般镶嵌于田野里的座座鱼塘。“南海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现在更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产流通和生产基地。”钟韶彬告诉记者,广西部分贫困地方同样也有水产养殖的资源禀赋和优良传统,来自这些地区的学员很快便对佛山高值渔业发展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养殖技术之外,我们的差距更多体现在品种、经营、品牌等方面。”一位学员深有感触地说。
真经入耳入脑,落地生根开花。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的种子很快播撒在广西上林、大化等县,4个高值渔养殖示范基地而今已经有模有样,30多位致富带头人组建的17个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220户贫困户纷纷“入伙”,养殖面积达3000多亩。更为粗壮的一根红线则由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引出。在其指导下,上林县农商会宣告成立。依托两家商会,从项目策划到资金扶持,从担保服务到拓展销售,上林县正在成为佛山市“外延扶贫”模式新的试验田。
在钟韶彬看来,立足自然禀赋、特色资源、传统特点等基本元素,通过现场培训研讨、项目观摩对接、辅助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典型,正是粤桂两省(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品牌打造的最大含金量。
市场机制内力强——
粤桂帮扶协作绝不仅仅是做“温室里的园丁”和“一辈子的保姆”,而是教给帮扶对象抗风挡雨的一身本领
同样将产业扶贫深根扎入特色优势土壤的,还有广东碧桂园集团。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房地产企业,近年来,在广西田阳县,碧桂园便为建设“森林城市”的美好愿景与发展苗木产业的帮扶努力找到了富有活力的宽广交集。
盛夏时节,群山环绕的田阳县琴华乡央律村蝉鸣阵阵、草木葱茏。村里的苗木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里,300亩方圆之内,红檵木、毛杜鹃、金边连翘等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村民穿梭其间,浇水培土、细心照料,努力呵护着村里的这座聚宝盆。“红檵木每亩可种800棵,不到半年便能出售,净利润能有1.5万-3万元。”碧桂园集团驻村干部毛雁告诉记者。
选择苗木种植作为产业帮扶项目,对于碧桂园来说,央律村尝到的并非“头啖汤”。早在省内对口帮扶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时,碧桂园便硬是白纸画图,让苗木产业在当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支撑这一模式的,除了碧桂园房地产开发主业本身所拉动的庞大绿化市场,更重要的是贯穿于帮扶全过程的市场理念渗透和经营机制培育。
在央律村,苗木种植基地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除了土地流转和基地务工收益之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本身便是经营主体。“每户分到2亩。”在驻村干部眼中,相对于免费供苗和无息贷款,这种“主人意识”才更为宝贵。
如果说企业市场包销是初创阶段扶贫产业维持运转不可或缺的那颗心脏,那么,在碧桂园的帮扶哲学里,“扶上马送一程”的真正涵义,绝不仅仅是做“温室里的园丁”和“一辈子的保姆”,而是教给帮扶对象抗风挡雨的一身本领。
目前,在央律村基地的带动下,周边的桥马片区很多人也开始从事苗木种植。通过连点成线、由线成面,短短几年时间,苗木已是田阳响当当的亿元产业。在碧桂园集团社会责任部相关负责人眼中,体量扩大只是苗木产业化迈开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为当地培养更多本土化的管理和营销人才,从而不断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