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新农民”与乡村的“亲密接触”

2018年06月06日 11:12   来源:西藏日报   

  本报记者 刘枫

  吴英杰书记在林芝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基层组织直接联系服务广大群众,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今年以来,山南市乃东区积极拓宽干群联系渠道,让干部职工真正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服务群众能力,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夏的雅砻大地,艳阳照耀着山岗田林,天气渐渐热起来了。

  中午时分,李蔚和次仁玉珍还在达瓦次仁家的农田里锄草,达瓦次仁给她们讲解锄草技巧,告诉她们每年的收成,而李蔚和次仁玉珍则抽空给达瓦次仁宣讲惠农政策。

  到了午饭时间,李蔚和次仁玉珍把锄好的草装进袋子,准备带回达瓦次仁家喂牛。

  三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一家人。

  其实李蔚和次仁玉珍是乃东区泽当镇派出的首批6组进村入户帮扶小组中的一组,而达瓦次仁是乃东居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乃东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举措——干部职工进村入户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他们成了一家人。

  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李蔚和次仁玉珍来说,下地干活,这还是第一次。

  “除了体会到村民的辛苦外,更多的是长了知识。”次仁玉珍说,“要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真得到田里去,实打实地干农活,这样以后工作才更有经验,才能更好地给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这样,走进田里,拿起锄头、镰刀,实地了解农业、感受劳作,尽管手上磨满了泡,但二人却很高兴。“我们一开始学锄草,半天只能锄一小块田,现在越来越熟练。这是一个过程,一个和乡村、农民‘亲密接触’的过程。”李蔚说。(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懂农业是第一步,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爱农村、爱农民,用一颗真心投入其中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

  “村民的困难在哪里、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村容村貌如何整治、村民思想怎么引导?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经常往村里跑,看得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住进达瓦次仁家后,在与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李蔚和次仁玉珍收获很多,也更加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

  达瓦次仁家有4口人,两个孩子在外地上学,年迈的老母亲行动不便,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达瓦次仁肩上。

  虽然居委会定期会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低,还是有少部分村民难以理解。“像达瓦次仁家,两个小孩都在上学,可以享受部分教育优惠政策,但因达瓦次仁不识字,就错过了。”次仁玉珍说道。

  这一次入户,泽当镇将最贴近村民生产生活的惠民政策汇编成册,让干部职工带进村民家,现场解读,这样大家清楚地知道了自己享受了哪些惠民政策、还可以申请哪些惠民政策。

  李蔚说:“我们每一组入住到村民家的干部都会买些生活用品送给村民,并且坚持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我们是来村民家帮助他们的,绝不能给他们添麻烦。”

  短短几天,二人就渐渐习惯了乡村生活,也渐渐融入了乡村生活。达瓦次仁的母亲达瓦巴桑喜欢喝甜茶、吃藏面,她们就去藏餐馆给她买;达瓦次仁家没有网络,她们就掐着时间点看新闻联播,为一家人讲解新闻内容;达瓦巴桑怕她们吃不惯糌粑,就为她们煮鸡蛋,怕她们睡不习惯,半夜还会为她们盖被子。

  “我们来的这几天,点点滴滴都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而他们的笑容和期盼,也让我们觉得必须要更努力才行。”次仁玉珍颇有感触地说,“作为党的干部,要将农村建设、农民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多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拧成一股绳,带头想办法、找路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才能真正让乡村振兴起来。”

  李蔚和次仁玉珍只是乃东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进村入户开展帮扶的一个小组,不久之后,这支庞大的“新”农民队伍将遍布乃东,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