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这里的支书招数多——奈曼旗精神扶贫纪实

2018年05月29日 09:41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王开 张彦钦 荣松如

  郭洪申 李存霞 李文明

  《通辽日报》记者 李明

  农村是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难啃的硬骨头也在农村。在这场硬仗中,通辽市奈曼旗各村的书记使出浑身解数,亮出“十八般武艺”,将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田书记有“戏”

  “十九大刚刚召开完,精神文明人人谈。铺张浪费最可耻,孝顺老人家风传……”走进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句子从排练大厅传来。原来,是西地村小剧团的团员们正在排练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二子争爹》。

  小品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表演表达了杜绝浪费、孝敬老人的主旨,而这个小品的编剧便是西地村小剧团的团长田伟。田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他是西地村的党支部书记。

  作为村书记,田伟非常重视乡风文明建设。他认为,扶贫必先扶志,治贫必先治愚。对于贫困村民来说,物质上的帮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紧抓精神扶贫,让村民摒弃好吃懒做等不良风气,不断提升精神风貌和内生动力。

  作为一名从剧团走出来的书记,田伟的“治村秘诀”中自然少不了“戏”。他组织剧团成员排演了《懒汉脱贫》等一系列紧扣精神扶贫主题的节目,不仅在村里演,还到周边旗县、乡镇去巡演,为老百姓补一补“精神之钙”。

  “我们剧团的节目形式多样,评剧、小品、快板样样都有。剧目主要对享乐主义、赌博等不良风气及农村存在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等行为进行批判,通过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方式,将农村的陋习都揭露出来,演员演得用心,村民看得也开心!”田书记一脸骄傲地说,用演出的形式感化老百姓,效果十分显著,村里的风气好了很多。自从剧团排演了《致富不能忘了妈》,整个村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孝敬老人的现象。

  “粉墨登场真真假假均为移风易俗,宾朋入座看看听听确能怡情养性。”小剧团排练大厅里挂着的这副对联,正是西地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真实写照。

  如今,西地村的文化气息浓重,民风淳朴,环境整洁,村民的文化生活尤为丰富。村里现有12人小剧团一个、80人健身秧歌队一支、40人广场舞队伍一支、176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一支,2017年还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村书记田伟利用他热爱的“戏”,在西地村“唱念做打”,唱的是党的政策,念的是致富经,做的是为民实事,打的是不良风气,演绎出一场精神扶贫的精彩大剧!

  李书记有“股”

  走进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伊和乌素嘎查庙屯自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红顶白墙的崭新民房。向东望去,可以看到一大片“灰头土脸”的危旧土房。

  “以前,庙屯的89户315口人就居住在这些土房里。2016年,通过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村民才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庙屯村党支部书记李巴图介绍道。

  庙屯村曾经是奈曼旗最穷的村之一。村里人多地少,全村耕地面积仅1200亩,又因土地瘠薄,村民收入来源极其有限,且大部分农户由于历史原因成为银行黑户,无法从银行取得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后劲乏力,群众增收举步维艰。

  “当时我就想,光靠土地维持生计,我们这个村儿永远富不起来。”村书记李巴图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2014年,他成立了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李书记走的这一步,给庙屯带来了翻身的机会。

  在旗委政府和苏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巴图书记提出要成立公司,老百姓以土地入股,人人都是公司股东。由公司统一管理耕地和运作,每年给村民分红。因为之前办合作社时,宁可自己赔钱,也不让村民吃亏,李巴图的群众声望很高,村民们推选他为公司的法人和董事长。

  2017年4月,全体村民以718亩耕地全部入股的方式正式成立了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畜牧业有限公司和民俗休闲旅游有限公司三个公司。在李巴图书记的带领下,三项产业齐头并进,公司成立刚满一年,光耕地的分红,人均达到1000元,庙屯村的股民们都感叹,这简直是“牛市”啊。马上,村里畜牧公司养的1000头红山草猪就要出栏了,由原先的老旧土房区打造的民俗旅游区也正式开门迎客,每一项产业,股民都能享受分红,还能在村里公司务工,村民们的干劲儿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好!

  “下一步,我们还要建个养牛小区,跟旅游配套的采摘、餐饮、住宿等也都要运作起来,让庙屯的股民们人人有活儿干,人人有钱赚!”这个有“股”的书记李巴图对庙屯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王书记有“法儿”

  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昂乃村曾是该旗著名的贫困村之一,400多户人家有200多户住的是土房子,132户是贫困户。■下转第3版

  精神扶贫也可以下一番绣花的功夫

  本报评论员  ■上接第1版 昂乃村的自然条件还可以,但就是摘不掉贫困的帽子。为了带领群众脱贫,村书记王明会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差,‘精神扶贫’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村规民约》,紧抓群众思想观念问题。”昂乃村党支部书记王明会介绍说。

  昂乃村共制定了十九条“村规民约”,这一条条办法涵盖生活方式、环境卫生、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对村民起到了很强的约束作用,乡风民风大有改变。

  “以前,我们饮食习惯不佳,天天吃大鱼大肉,因患脑血栓等疾病致贫的村民很多。王书记请专家来村里开展了健康饮食讲座,又组织了广场舞等文体活动,我们生活习惯好了,精气神儿也好多了!”昂乃村村民张春雷高兴地说。

  针对环境卫生问题,《村规民约》规定每家每户“门前三包”,院内、院外、街道卫生都要负责,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家庭可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可以到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物品,还可以获评“清洁之家”等称号,相应地,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会处以罚款。

  当《村规民约》的办法不起作用时,王明会书记还是有法儿解决问题。有一个村民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村委会做了几次工作都做不通,王明会想到了借助法律手段。通过采取媒体曝光、帮老人寻求法律援助等方式,最终使这个村民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开始对老人尽赡养义务。

  既采取常规办法,又懂得借助法律,王明会书记借助两种“法”双管齐下,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了,过日子的精神头足了,昂乃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昂乃村不仅环境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而且产业也兴旺起来了。养殖业、药材种植、电子商务……一项项主导产业让村民既能分红又能在家打工,还能将自家的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昂乃村只剩12户20多人尚未脱贫,在“有法儿”的王明会书记的带领下,昂乃村全民脱贫指日可待!

  张书记有“本儿”

  “收入:羊毛184.04元;支出:碗橱15元……”翻开这本泛黄的家庭记账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起这个家庭每一年详细的收支情况,这个历史悠久的老账本,陈列于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的“账本博物馆”中。博物馆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家庭账本。

  “从父辈开始,我家就有记账的习惯,30多年来记了6本账,小到一瓶酱油,大到一口猪,每一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希勃图村“勤俭持家光荣户”杨占生拿出自家的账本,向前来请教账本填写方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占军示范记账方法。

  希勃图村是奈曼旗远近闻名的“账本村”,从80年代起,该村不少家庭就有记账的习惯,他们将每一笔收支分类别、分颜色记在账上,根据账本来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把钱花在最有用的地方。“时间长了大家就发现,这些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账本家庭’生活真的要比其他村民好!”希勃图村党支部书记张强感慨地说。

  “记账有利于随时分析家庭财务状况,合理安排家庭收支计划,达到科学理财勤俭持家的效果。所以我们决定在全体村民中推广以‘扶贫扶智,勤劳致富,科学理财,勤俭持家’为内容的家庭账本,让全村人都学会记账,提高村民的理财观念,把日子过得更精细。”为了推广家庭账本模式,张强书记多次召开全民大会,宣传记账的好处,引导村民学会理财、认真记账,还在村里开展“家庭账本”评比活动。

  如今,希勃图村家家有账本,家庭记账模式已经成为村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大部分村民都通过勤俭持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张强书记自然也有个账本儿,记录着希勃图村的发展变化。“我们村每年户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有80%以上的家庭拥有小轿车;2017年村里集体收入达到61万元,我们将这些收入都用在帮扶贫困户、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希勃图村的家庭账本,不单单是经济账,也是智慧账,是文化文明账;既是经济扶贫的措施,也是精神扶贫的措施。产业兴旺,勤俭节约,乡风文明……有“本儿”的张强书记,带领着希勃图村的村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之时,奈曼旗一手抓物质扶贫、一手抓精神扶贫,各基层干部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用“十八般武艺”带领群众奔跑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