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噼啪啪,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神情专注地对着电脑,手指如飞地敲打着键盘……8月1日中午,记者在大通县新庄镇台其庄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大厅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台其庄村第一书记——何涛。这个看起来充满书卷气的男子,让台其庄村在两年时间里发生了大变化,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一个说“台其庄话”的书记
2015年10月,何涛作为第一书记住进了台其庄村。
刚进村时,住着的是一间临时租的用纸糊做窗户的仓库里,尽管盖着很厚的棉被,却还是时常在半夜三更被冻醒。在青海长大的何涛一直没有学会青海话,刚来村里时还因听不懂村民的“土话”,闹过笑话,如今他的“台其庄话”说的是杠杠的。
两年多来的驻村工作,让何涛的皮肤变得黝黑起来,与村民们的关系也“铁”了起来,他时不时冒出的“台其庄方言“,会逗得大家阵阵大笑。
“小马,这阵子出去打工赚得阿么样?钱多着没?”在与记者交谈时,一位村民从远处过来,何涛操着一口“土话”跟他打着招呼。
我们的温棚又赚钱了
台其庄村位于大通县西北部,是一个纯回族的贫困村,全村210户中,有48户是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里大部分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根本出不了门。”何涛清楚地记得初来村里调研时的情景,尽管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台其庄村的贫困状况还是让他感到意外。
何涛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长年在教研室里从事研究工作的经历,让他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理清本源的能力。在走访调查后,何涛总结了台其庄村贫困的几个主要原因:基础设施薄弱、温棚设施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思想保守。
于是他一边走访,一边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争取资金30余万元,为69栋温棚添加了棉被和卷帘机,将通往温棚的1.8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给温棚通电,提高了温棚的自动化水平。小试牛刀也小有收获,一系列的革新让蔬菜上市时间随之提前,抢占了市场,2016年春天第一茬蔬菜顺利出棚,每茬蔬菜平均增产300斤以上,帮助贫困户增收1000元左右。
针对台其庄村温棚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何涛利用自己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台其庄村土壤、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将现有的2至3种蔬菜调整扩大到10种左右,每栋温棚可带动每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至4000元。他组织成立“大通绿怡源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资金、土地资源、劳动力折算入股分红的方式,把全村48户贫困户吸收到合作社中,利用“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发展电商贸易,实现规模化发展,确保贫困户每年有1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当了第一书记,就要对村民负责
解决了温棚种植问题,产出蔬菜的销路成了何涛牵挂的又一件事。如何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安心种植?何涛决定将目光放在台其庄村主要的农产品“新庄黄瓜”上,打出品牌。
2015年,何涛带领工作队奋战一个多月,成功将“新庄黄瓜”申请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何涛还亲自设计了“新庄黄瓜”商标。同时,在省工商联的帮助下,2016年4月初,与惠客家超市签订“农超对接”协议,“新庄黄瓜”正式进入4家惠客家超市,目前已销售了数万斤。
看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新庄黄瓜”,贫困户祁国栋激动地说:“我家温棚荒废了好几年了,何书记一来,帮我改造了温棚,教会了种植技术,还帮我们解决销路,现在温棚就是我家的钱匣子!”
为了能让村民增收,何涛还把目标瞄向了温棚花卉种植,抓住西宁市鲜花市场货源紧缺的商机,联系青海大学高原花卉中心为农户免费提供康乃馨种苗4万株,组织村民先后多次前往青海大学花卉中心学习培训,并联系好花卉销售市场,在2016年母亲节前夕,农户试种的5棚康乃馨成功上市,每棚收益在8000元至10000元。
在与何涛的交谈中,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责任”,他坚定地对记者说:“当了第一书记,我就要对村民负责!”两年多来,在他的带领下,台其庄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文化体育广场设施齐全,村道两旁太阳能路灯交相辉映,一排排温室大棚错落有致,贫困户的土坯房也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