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记,为啥叫我们种油茶嘛?现在路通了,当初种点水果多好啊。”5月20日,思南县青杠坡镇袁家坝村,通往油茶园的机耕道不断拓宽、延伸,村民朱俊成向正在指挥施工的镇党委书记刘继勇“抱怨”,嫌油茶要等七八年才有收益,见效太慢了。
“种什么,不能只考虑眼前的收益,还要把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看长远。”刘继勇现场与村民算起了收益、生态两笔账:油茶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强,生产管理投入相对较低,成林后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采收七八十年,且茶油市场前景越来越好。
结构调整,种什么?养什么?
“思南石漠化较严重,所以在产业选择上,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思南县农牧科技局负责人说,思南注重长短结合、突出区域特色,紧扣生态茶、油茶、生态畜牧、蔬果菌等“六大主导产业”,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
油茶林不但生态效益好,还能获得国家退耕还林项目扶持,成为各乡镇重点选择的产业之一。今年,凉水井镇联合、安山、简家坳3个村,抱团成立合作社,连片流转土地,新栽千亩油茶园,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为农旅一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近年来,思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坚持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仅去年就种植油茶2万亩、花椒2万亩。这两个产业得到群众认可,故今年又新增油茶1.8万亩、花椒4.7万亩。
“产业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立足本县的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县扶贫办负责人说,该县注重围绕现有的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扶持群众串点连线,连片打造高标准农业经济示范带,进一步做优特色产业。
鹦鹉溪镇翟家坝村紧邻张家寨现代茶业园区,在去冬今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村民纷纷将栽种了几十年包谷、洋芋的1000余亩土地和荒山流转给村合作社,全部种上大茶苗。村支书李奎说:“相邻的几个村因为种茶都比我们富,园区的晨曦等茶企正建厂生产大宗茶,我们还有什么犹豫的?”
思南的茶园已有16.6万亩,除了90多家企业、合作社带头,还引进英国太古集团芬利茶业落户思南,思南茶叶销售主渠道正在打开,坚定了思南做大做强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信心。
“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同步小康迫在眉睫,要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短平快的产业也不能少。”思南县委副书记杨秀明说,传统种养业能成规模,有企业加工延长产业链,能找到销路把产品变商品,也是该县产业选择的方向。
三道水乡农民每年栽种红薯较多,但只能用来喂猪,再把猪卖了变成钱,收益确实很低。这种现象引起了乡党委的关注。乡党委书记罗福乾先后到贵阳、遵义、重庆等十多个地方考察红薯在外地市场的销售情况,发现红薯叶尖、红薯粉在城市需求量大,且价格可观。
今年,该乡动员在外打拼20多年一直想带动乡亲致富的张诚,回乡投资1000万元建红薯加工厂,引领农民规模种植红薯。在该乡周寨村李山沟,几栋厂房映入眼帘。从小生长在周寨村的张诚说,这是他投资兴建的第二期红薯粉加工厂房,建一条产加销完整的红薯产业链,带动乡亲把红薯变成金蛋蛋。
张诚向乡亲承诺,红薯、红薯叶尖分别按每斤0.5元、1元回收,一亩红薯可收入3000元以上。在张诚的带动下,今年,该乡500多户贫困户种植高产红薯2000亩。
今年来,该县结合耕地的坡度、海拔、土壤水肥、区域立体小气候等自然因素,统筹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至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全县已调减玉米等传统作物超10万亩,规模种植商品蔬菜5万亩,接种培育食用菌960万棒,中药材1.3万亩,新建茶园基地2.7万亩。
除了种植业,思南还依托温氏生猪养殖、思南黄牛品牌,实施畜牧产业扶贫项目58个,带动贫困人口6376人。
“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旱地基本农田区域全面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推动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杨秀明说,到2020年,思南将成功打造生态茶、生态畜牧、蔬果菌三个10亿元级支柱产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70%以上,让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